对于寺庙我常怀戒备之心,因为许多庙里或不让拍照,或压抑感十足,或有人拉你算卦,甚至有的还强迫人烧高价香,但也有一些庙宇文化底蕴深厚,是欣赏古建艺术与宗教文化的胜地,北海公园的永安寺更是令我印象深刻。
其始建于顺治八年,在琼华岛上依山而建,初名白塔寺,乾隆时期经过大规模扩建后更名为永安寺。它坐北朝南,顺着山势逐步抬升,由南向北的中轴线上依次有山门、法轮殿、叠石假山和石洞、正觉殿、普安殿以及山顶的善因殿和白塔,两侧还有钟鼓楼、引胜亭、涤霭亭、云依亭、意远亭、圣果殿、宗镜殿、静憩轩、悦心殿等建筑。
我是从琼华岛的东侧登山的,所以游览完白塔和善因殿就由后向前逛。步入普安殿,我先问值班的女服务员能否拍照,她爽快地回说:只要不用闪光灯就可以。我如释重负般愉悦地仔细观察起来,并给金碧辉煌的藏传佛教黄教始祖宗喀巴和他的两个弟子及八尊护法神一一留影,威严的佛像似乎变得无比亲切可人,不再有拒人千里之外的感觉。
再转到前面的正觉殿时,我又习惯性地问值班员可否照相,她的回答颇令人盘味:“根据个人的信仰情况而定吧!”这话好像更严谨些,但对我来说同样还是等同于认可,源于自己并无宗教信仰,只是对其中的文化感兴趣。于是就举起手机记录下殿内的情景,可让我深感意外的是,大殿正中供奉着的是弥勒佛,其通常居于前殿里。向服务员讨教后得知,最初这里的确是山门位置,后来乾隆年间才在前面又增建了法轮殿等古建。
我恍然大悟,真可谓不懂历史就不能理解现实呀!正觉殿前是块高台,两边各有一个角楼,我见一位金发碧眼的外国老太太奔向西边的角楼,便也跟过去,想必那里有什么神奇之处。原来是窄窄的下行楼梯,肥硕的老外步履蹒跚,拉着不锈钢扶手逐级下行,她见我在身后亦步亦趋,即做出个礼让的手势,我与其擦肩而过并轻声道谢,内心陡升温馨之感,佛家寺院理应是不分信仰、不分种族的首善之所,包容与谦让才是般若的真谛。
来到下一层平台,得见乾隆帝御笔亲书的《白塔山四面记》,其镌刻在涤霭亭内的四方石碑上,各个侧面分别刻着乾隆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赞美白塔山的记述文字。我尤喜《塔山西面记》,其开头即言:“室之有高下,犹山之有曲折,水之有波澜。故水无波澜不致清,山无曲折不致灵,室无高下不致情。”乾隆爷对山、水、室做了形象的比喻,堪称精妙绝伦而又通俗易懂。
走出永安寺大门,我听到身边父子二人的对话,“北京有句老话:永安寺的狮子头朝里,是用来讽刺那些自私自利的人。”父亲见儿子听得津津有味,便指着寺门前的石狮子说:“你看它的头不是向外,而是朝里,知道为什么嘛?”孩子一脸茫然。“这是因为,先有永安桥和桥头的狮子,后来建寺时,它们离得太近,就没再添石狮,而桥头的狮子就好像是在庙门口一样了。”
我听后大涨见识,原来还有这样的典故,永安寺便愈加与人亲近,近到化作家里的客厅,可随意坐卧无人约束,能够任意畅游,赏山之曲,观水之澜,即乾隆所谓的高屋致情,既有心旷神怡之况味,也有随心所欲之欢悦,还有谦让和善之暖心。永安寺内便传来一句偈语:寺不远人佛添香,人近寺院缘登堂。
2024.9.2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