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提到,周敦颐还是一个好老师。周敦颐是怎么当老师,他当老师又好在哪里?据说周敦颐在做郴县县令时利用县学兴教办学,带过一个学生,不但岁数比自己大,官职也比自己高。此人就是当时的郴州太守李初平,周敦颐的顶头上司。
李初平武官出身,也没有多少文化,但好学上进,发现自己的下级周敦颐有水平,甘愿拜为师。这在古时候的官场是很少见的。上级向下级请教某个专业问题并不算什么,让一个上级正式拜下级为师,以师生身份面对,就是放在今天的官场也是难以想象的。一方面可见李初平为人谦逊,不拘礼节,另一方面也可见周敦颐的学问水平有多高和人格魅力有多大。这其实也多少反映出宋朝时期知识分子是受尊重的。
李初平拜师两年后就去世了,师生二人在一起的时间并不久,却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人以群分,李初平同样是个清廉的官员,经济上并不宽裕,以至于死后家庭陷入困境。周敦颐这个老师,义不容辞出钱出力,为李初平料理了后事。
周敦颐作为老师,有其身手不凡的地方。他教了两个非凡的学生,即并称“二程”的兄弟俩程颢与程颐。这兄弟俩,少年拜周敦颐为师,后来成为理学奠基人。二程能够成为理学奠基人,与周敦颐的熏陶和点化不无关系。周敦颐教书育人重在启迪人生智慧、培养道德操守以及健全人格,突出理想在人生中的重要作用,教育弟子理解和把握大的道,而不是小的术。
周敦颐教育二程要树立“诚”的信念。他认为,“中庸”是道德的最高境界,“诚”乃达到“中庸”境界的标志。因此,他在《通书》中说“诚者,圣人之本”。“诚”就是天之道,是圣人为圣的最根本内涵。曾国藩“天下之至拙,胜天下之至巧”这句话的前半句就是“天下之至诚,胜天下之至伪”。
周敦颐还提出“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的主张,强调学者要以圣人为标准,要朝向圣人的方向努力。周敦颐的引导下,二程放弃了科举之路,立下了追求天地大道的宏远志向。古往今来,教弟子做圣人,以培养圣人为目的的老师大约只有周敦颐一人,而且他很成功。
光有远大理想还不行,还要有毅力、有恒心,忍得苦、耐得寂寞、承受得住短期无所成的失望与失落。为避免因过程艰难而半途而废,周敦颐以孔子颜回做榜样,教导二程要学会享受修身求道的快乐。
周敦颐说,孔子“吾与点也”这句表明人生要有活力,而孔子赞扬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同样说明求道过程中要有好的心态。
的确,认识到求道的重要性或许只是一刹那的事情,求道的过程却是绝对不是简单的事情。不但过程异常漫长,而且还一定会让人丧失掉许多人生乐趣。如同千字营,每天在工作繁忙之余,花时间坚持写字,是要放弃一些事情的。即便这么每天写,也未知多久能看到长进。那么就放弃么?当然不能。
立大志,方能有大成。这也是周敦颐教给我们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