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听到、看到17岁男孩跳桥轻生的过程。心里的悲哀、是一层层升起的。
17岁的少年,与我儿子相仿的年纪。他从小会遇到了怎样的生活经历,他渴望沟通的心门无数次打开之后又悄悄合上,以生命为代价的“嘭”的巨响 —最后关上了和这个世界沟通的门。
最近备课,看到针对8万多名14岁少年的调查中,49.7%的孩子认为家庭幸福是最重要的事情。这和我们认知里对于青春期孩子的认知是那么不同。因为我们看到很多青年人,谈起家庭嘴角无奈的“笑容”,谈起家庭时面无表情……
我猜,有时候,越在意、越伤痛、越隐藏吧。
在他们逐渐长大,希望想知道“我是谁”“我能做什么”的过程里,内心里有多少渴望、困难、无助的呐喊;但他们耳边的声音常常是批评、嘲讽、放逐、甚至沉默。
击垮孩子的绝不是某一句话,而是成长中一下一下的撞击,是父母以爱为名的自以为是的“帮助”。这样“爱”的代价,是一个花季少年的生命,未及绽放就已凋零的生命。
我知道现在网络上一边倒地嘲讽、咒骂这位妈妈,正如我看那些调解类节目里,每逢主持人介绍情况后,高高在上、坐在另一端的嘉宾们,冲着来宾紧紧锁住的眉头。
站在另一端,事不关己地随意评论他人,忘记自己在生活中也有很多无奈和局限,是我自己最不愿意看到的场景。
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是站在道德和方法的制高点的;只要我们的初衷是好的,就不用顾及事件中的当事人感受,不用理解她;似乎我们就化身了“真理”本尊。——恰恰,我们犯的是和这位母亲一样的致命的错误。
那些说孩子过于脆弱,不经风雨的列位:想必类似的野蛮批评情景在自己的家庭场景中也时有出现吧。
我,曾经也和她们一样,是这样有着执念的母亲,我深深理解当我仅有唯一方法时,我必须说服自己相信我的方式是对的。当我被指责、被质疑的时候,我很难客观地思考,所余都是固执。
在这样的悲剧里,没有人不值得同情。
在只有“对或错”的世界里,这样的悲剧不会停止。
我们什么时候变得更理智、更多元地去面对问题,更愿意去思考行为背后的原因,才能从生活里的“忍”中逃出来;从单纯的“愤”中抽离,才能从彼此发自内心的理解中获得力量。
把锅甩给家人、朋友、社会是最容易的,也是能瞬间觉得自己价值提升的“鸩”(饮鸩止渴)。因为和甩锅比起来,认识自己、改变自己实在是太痛苦了。
“我,是对的。”这样的执念,不仅来源于自己,也来源于周遭的各种沟通。每个人都执念于“己”。
“我,给你报课,是为你好”
“我,逼你你得第一、才能建立自信,是为你好。“
“我,出去挣钱没空回家,是为你好”
“我,打你、发脾气不对,但是我是为你好”……
“我,看到你被老师批评,咱们就不去上课了。也是为你好”
“我,替你和那个欺负你的小孩吵架了,是为你好”
“我,给你大把大把的零花钱,是为你好”
“我,不把家里的很多情况告诉你,是为你好“……
请,放下自己。
如果有来世,问问这个孩子:
“你,怎么了?”
“你,有什么困难吗?”
“等你舒服一点的时候,请告诉我发生了什么?”
“你,需要我怎样的帮助?”
在现世,问问这位妈妈:
“你,怎么了?”
“你,有什么困难吗?”
“等你舒服一点的时候,请告诉我发生了什么?”
“你,需要我怎样的帮助?”
“我关心的是,你。”
![](https://img.haomeiwen.com/i9575446/bf42c7c88fda13e3.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