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尚潮流不断更迭的现代,我们可能不会再像古人时时手握一把扇,但在某些领域,扇的魅力依然活跃。
今天我们就来具体了解一下,扇子在影视剧、戏曲艺术领域的魅力
首先,不得不说,最近大热的古装剧《延禧攻略》,我们再剧中见识了各式各样的扇子,以及他们带来的独特的魅力。
再次来回顾一下经典吧:
高贵妃手中的这柄团扇,是仿红色缂丝海屋添筹图乌木雕花柄团扇,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扇子采用的是传统六瓣海棠框架,使用的工艺是具有“一寸缂丝一寸金”的缂丝工艺。
扇子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吉祥纹样。
“筹”是古代用竹、木制成的计数工具。宋代苏轼的《东坡志林·三老语》中说有三位仙人互问年龄。一个仙人说:“每次沧海变成桑田的时候,我拿筹子记录,每次桑田变成沧海,我也都拿筹子记录,现在筹子已堆满十间屋了。”
因此海屋添筹比喻神仙增寿,以此为祝福长寿题材。
皇后所用之扇,仿制的是清朝《黄色纱贴绫绢桃树双鹤图染雕骨柄团扇》,原扇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馆。
太后所用之扇,仿制的是清朝《米色纱贴绢桃树仙鹤图乌木雕花柄团扇》来自乾隆期间,原扇收藏于故宫博物馆。
清宫藏扇富贵华丽,上述三把团扇都为清宫藏扇仿制版,因原扇工艺复杂,故都以缂丝形式展现,相对原版较为简约。值得一提的是,苏州凌云扇厂创始人、中国制扇工艺大师盛春老师曾根据故宫藏品,一比一复原了这把《红色缂丝海屋添筹图乌木雕花柄团扇》。
那么,团扇上的缂丝究竟是什么来历呢?还被称作“一寸缂丝一寸金”?
缂丝,又称“刻丝”,是中国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是中国丝织业中最传统的一种挑经显纬,极具欣赏装饰性丝织品。宋元以来一直是皇家御用织物之一,常用以织造帝后服饰、御真(御容像)和摹缂名人书画。因织造过程极其细致,摹缂常胜于原作,而存世精品又极为稀少,是当今织绣收藏、拍卖的亮点。常有“一寸缂丝一寸金”和“织中之圣”的盛名。
2006年5月,苏州缂丝织造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缂丝又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那么,扇子不仅仅在古装剧中作为经典出现 ,几百年来,由于扇子的多功能特性,扇子不仅是工艺家施展才艺的天地,也不仅是文人画家题诗作画的艺术领域,还成为表演艺术家借以表情达意的道具, 登上了舞台。
歌舞百戏用扇子当道具由来己久,唐宋时“歌扇”已成为诗文中习用名辞,杂剧艺人不分男女腰间必插一扇;元杂剧中扇子己成为必不可少的表演道具,成为表演艺术的重要部分。表演人物身份的不同上,用扇也不尽相同:文生扇胸,花脸扇肚,小生不过唇,黑净到头顶;丑扇目,旦 掩口,媒婆扇两扇;僧道扇衣袖。演员借助扇子, 通过挥、转、托、夹、合、遮、扑、抖、抛等 动作的变化与组合,配合身段,衍化出各种舞 姿,以展示人物的不同性格、心境、感情。
生、旦、净、丑各行皆有此行,但以小生、花西旦使用最多。而手拿折扇几乎成了风流儒雅的公子、书生的主要标志。如《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梁山伯。戏曲舞台上使用的扇子有大折扇、小折扇、团扇、羽扇、鹅毛扇、芭蕉扇等等。演员通过舞动扇子,配合身段,可衍化出各种优美的舞姿,以表现人物情绪,刻画人物性格。
另外,扇子与舞蹈结合,便是“扇子舞”。
扇子舞,作为传统民间舞蹈之一,是朝鲜族代表性的舞蹈,最早源于朝鲜族传统巫俗,后来发展成为表演性的一种舞蹈形式,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如今,扇子舞已成为中老年喜闻乐见的锻炼方式。
舞者双手持羽扇,身穿白衣,动作多摹仿白鹇飞翔姿态,优美、柔和,其内容与傣族之孔雀舞相似,系表现宁静、自由的农林生活。扇舞乃上古之舞蹈形式,而仿白鹇则为原始的拟兽舞遗迹,说明此舞渊源颇古老。
16年春晚舞蹈《茉莉花》
扇子同时还是一种习俗,在我国江南一些农村里,有端午节期间亲友间用扇子作礼物相互馈赠的风俗。扇作礼品,可谓礼轻情意重。扇子还作为礼品传递着人们的情感。扇子作为礼物,既经济,又高雅,富有情趣,很受人们喜爱。文人墨客相互题扇作画以扇相送赠更是常事。更有趣的是,有些地方青年男女往往就是通过这小小一把扇来定终身的。
扇谜还是我国谜海中一束引人注目的浪花,如“有风不动无风动,不动无风动有风,等待梧桐落叶时,主人送我入冷宫。”我国台湾、福建闽南等地民间流行的扇谜颇多,如直接书写于扇面而不露底(扇子)的谜语有:“打开半个月亮,收起兜里可装,来时石榴花开,去时菊花开放”、“有朵花不常开,半截纸半截柴,三冬它在柜中放,盛夏无风手中栽”等等,扇风猜谜,益智添趣,愉悦身心,实在是妙。
最后我们说的,扇子还作为道具频繁出现在古装摄影中,因不同的种类,表达了不同的人物情感。
寄托一点哀愁幽怨的扇
女子慵懒赏玩的扇
这把孔雀羽扇增添了几分冷艳高贵。
折扇多了一点英气。
让人想起宝钗扑蝶的扇
这把羽扇却是多了几分柔媚灵动。
民国时期的名媛淑女常在手间的小香风檀香扇更加的精巧雅致。
巧寄情丝的扇
注: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