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一位网名为“37度女士”的老师在微信上给我留言,希望我发一个第十届全国“新语文教学”尖峰论坛的日程表。其实早几天我已经将日程上传几个重要的qq群和微信群,同时也发布在我的微信朋友圈。但我知道如今大家別的不一定有,但谁还没个微信qq的;现实生活中不一定有朋友,倘若说没有微信或qq朋友,那他不是出土文物便是祖传宝贝,即使是很有价值,那也OUT了。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发的任何材料信息,都会迅速沉底。除非你进群爬楼,否则信息遗漏率在百分之七八十,因而那位老师没有看到我上传的日程是正常的。
于是,我重新打开电脑,找出了日程表(草表)——因为语文教师才艺展示还有三个席位,所以这份基本定型的日程表只能以草表形式发布——发给37度女士,她留言:我感觉安排的内容有点零碎,每个专家谈20分钟,能说透了吗?确实,作为十年坛庆大典,有超过30位的专家名师前来捧场,这在显示中国语文教育界兴旺发达、欣欣向荣景象的同时,也带来了时间分配的困扰。会务组曾经考虑采用分论坛的方式,让每位专家名师尽情挥洒。但过往的经历早已告诉我们,设分论坛最痛苦的莫过于那些与会代表,也许他们特别中意的专家、名师分属不同论坛,那么无论怎么安排,都会产生遗珠之恨。因此,我们宁可缩短每位专家的学术报告及名师的教学示范的时间,也要确保代表们能够领略每位专家、名师的风采!
但问题不仅仅在此。我突然想到一道学术题,问:一般而言,学术会议要求每位学者发言的时间不超过( ) 。下设四个选项:A、10分钟 B、15分钟 C、20分钟 D、25分钟
这道题很有趣,但你要查找答案就得向网站支付30元会费。钱不算多,只是没支付的必要,因为它不可能有固定的答案,不过每个国际会议对发言者的时间确实都有硬性规定要求。其实这四个时间段的国际会议都有,一般视会议的主题、内容、会议期限、发言人数而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一位专家在20分钟内还不能阐明自己的观点、主张、建议,那他在传播能力方面是不达标的。就算给他200分钟,估计也讲不出个道道来。
我曾经看到过一张学术会议的日程表,像“北斗导航系统的应用”、“新型城镇化下物联网的运用”这样宏大的话题,都要求专家在20分钟内搞定。我想如果我在场,不要说20分钟,恐怕专家讲上200分钟我未必能懂。但这种会议本来就不是为我这样的外行开的。
其实,大家都知道,学术活动主要在于思维的碰撞,从而激活思想,创新认知。它不能像文凭教育那样,进行系统的知识授受。那怕是大家都不太懂的最前沿的科学,也是不宜作系统的讲解分析的。如果听讲者真的喜欢并欲掌握某种知识或技能,只有会后再拜师专攻。学术会议就像个中介,提供一个学术交流平台,将知识、技术、方法、模式等供需双方拉扯在一起,互通有无,各得其所,促进沟通,加强交流,使学术成为越滚越大的雪球。因此,与其一个专家霸占三个多钟点,不如九个专家各分享20分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20分钟胜过200分钟。我在邵阳学院曾经有半天连讲4个小时的“壮举”。因为我时间上的冲突,我需要把一天两个讲座压缩到上午进行。负责人陈主任与班主任何老师非常体谅我的难处,经与学员商量,同意了我的要求。那天我从八点滔滔不绝讲到12点,中间茶不喝一口,厕所未上一回,可以说讲得痛快淋漓。虽然事后陈主任与何老师反馈说学员评价很高,甚至把我报到省厅,获批湖南省国培优秀教师。但回忆起来我还是在怀疑,这200多分钟与我在上世纪末云南“舞台”上的20分钟相比(参见《记住生命中的贵人》),对听讲的教师而言,究竟哪个更有价值。
曾经名动海内的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都有一个绝招:限制教师讲课时间。原因之一就是避免教师一言堂而毁灭了学生的思考力和想象空间。这确实如此。我们或许能在多个学校看到这样的现象:公认能说会道的教师,其学生的实际语文能力并不见佳。这说明教学效果不在教师言说多寡,而在讲得是否精巧。当下教师培训多如牛毛,但实际效果并不见佳。原因有很多,但必须承认,少量的专家名师无论讲得多精彩,都很难使教师脑洞大开。
我们自然并不寄希望于一次活动内让每位教师产生质的飞跃,但至少我们能帮助每位参赛者能借此结识三十余位专家学者、中学名师,并以此为契机,拜名家、读名著、学名技、创名式、成名师。中国语文教育不可能一口吃成个胖子,但大家齐心协力,大事可成!这也许就是20钟的意义之所在!
在国培开班典礼上的发言 论坛邀请函及报名平台 艺术化语文教学公众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