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四季之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四季之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作者: 沧浪亭记 | 来源:发表于2019-12-19 20:33 被阅读0次

        马上就要上《四季之美》这篇课文了,我也粗略地读了一下,感觉还不错。作者清少纳言是日本籍作家,日本作家写景确实有一套,他们笔下的景色往往留白很多,会给读者很多想像的空间。以前读过金子美铃的一些诗,语言很纯真也很朴实,有种治愈的感觉。一篇这么好的课文,我怎样才能让学生去感受呢?根据之前的写景文章教学,大多停留在技巧上,学生很难融入景色之中去感悟,再美的文章也就成了玩文字游戏了。一次又一次的所谓的"有感情朗读"的指导中,学生都成了一个"演员"。在上课的前一个小时,我突发奇想——优美的文章和音乐很配的。最近我也一直在听纯音乐。课上只让学生配乐朗读,然后再设置几个主要问题,把更多的时间去教给学生品,是否会有不一样的教学效果呢?我心中立刻为有这样的想法而兴奋。

《四季之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我根据已有经验,选了四个背景音乐,一首是《雨的印记》,一首是《卡农》,另外两首是日本的音乐。他们各自的感情基调是婉转而哀伤,欢快而活跃,梦幻而惆怅,轻松而活泼。这也完全符合四季的性格,春天活泼,夏天热烈,秋天悲伤,冬天惆怅。问题我也基本想好了:首先是你最喜欢文章的那个部分,为什么?然后是你从这些内容联想到了什么?最后是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写四季之美的?

      我在脑海里比划着,做好了相应的课前准备,马上启动自认为"天衣无缝"的计划。为了尽可能完善每个细节,我让学生先自己读,目的是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毕竟,当学生连课文都不熟悉,谈什么感情?为了使课文与音乐能够起到良好的化学反应,我还让学生先无伴奏齐读。听了之后,读得一般般,还算流畅。原因可能是我还没有做指导,也有可能学生还没有和文本产生连接。写景的文章,需要读者深入进去慢慢体会,当读者意识到这些景色他曾经见过或者和他的经历有相似之处,感情就会自然而然产生,那么,读出来才会有真感情的。我先用了久石让的音乐,节奏梦幻而惆怅,不用我多说一字,学生的感情在音乐响起的一刹那,便出来了。果然,音乐和文字具有一种无声的默契。朗读一遍之后,学生读得非常投入,我便抛出了第一个问题:最喜欢文中那个部分,为什么?学生可以说得地方很多。可见,他们已经感觉到了这篇文章的优美。不过,我觉得还不够,因为文章是作者的,和学生又有什么关系呢?真正的作家伟大之处在于,心中处处有,落笔处处有。而一般人却是心中处处有,落笔处处无。文章中的夕阳西下,萤火纷飞,大雪遍地,温暖炭火,乌鸦归巢……这些自然界常见的景色学生也肯定见过,如果能够调动学生已经有经验。那这篇文章的欣赏将从作者的角度变换为读者的角度。于是,学生和文本,生活和文本便有了共鸣之处。前段时间读王荣生教授一书,他在里面提到: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以作者的视角切入,总是去揣测作者的想法和情感而忽视了读者自身的看法和情感,我深以为然。接下来,我便利用了《雨的印记》的背景音乐,学生读得效果简直让我惊讶。在学生的朗读中,我竟能享受到了那种春季的柔美,秋季淡淡的忧伤,甚至夏日的热烈。每个学生似乎在读着属于自己的秋季,那样的朗读状态是我见过我教过所有学生最好的。在由课文的景色联想到生活的经验时。学生有两个回答特别有意思,一位学生说从文章的夕阳西下的场景联想到了和弟弟去梧塘湖看夕阳的场景。另一位同学说从文章中的夏夜的萤火虫联想到了自己和哥哥抓萤火虫的情景。学生能如此思考,我想这篇文章便有了现实意义。作者的时代与现在相去甚远,国度也不同,学生却能产生如此深度的共鸣。我也在课上试图让学生说出文章美在哪里?可是我感觉学生有那种美的体验与感觉,可是在表达上总有种无法说清楚的感觉。幸好我没做过多解析,因为只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事情太多了,感觉对了,表达也可稍微降低要求。我又把《卡农》的音乐当成伴奏,也还不错,可是学生可能有点累了。我们已经把整篇课文读了很多遍了,为了让学生稍微调整,我们进行了师生对读。这个环节也有一点私心,学生读得如此享受,我也忍不住享受一番。最后,我们也稍微总结了方法——动静结合、抓住景物的特点,学生理解起来没任何问题。学生的兴趣也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我把文章悄悄地改动了一下,就成了一首诗了:

      四季之诗

春天最美是黎明

泛着鱼肚色的天空

红晕微微

彩云红紫夏天最美是夜晚

明月当空

暗夜漆漆

无数的流萤翩翩飞舞

伴着细雨蒙蒙

在朦胧的微光中穿梭

穿越童话的小镇

穿越时空的界限

总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秋天最美是黄昏

日落西山

点点归鸦匆匆而回

落在枯槁的老树上

成群的雁儿

比翼而飞

夕阳西沉

夜幕降临

那风声

那虫鸣

回荡着,回荡着 冬天最美是早晨

天落雪

地白霜

纵使无雪无霜

也要生起熊熊炭火

手捧着火盆

心念着幸福

四季不言有大美

轮回千转终成诗

此心若是常光明

万念到头全归一

学生听了后,忍不住拍了掌。这完全属于课堂的生成,如果没有学生的喜欢和投入,我大概也不会有如此雅兴。

《四季之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我以为课文上完了,便结束了。万万没想到,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都还对《四季之美》念念不忘。学生在写作中用了很多这篇文章的词语,也有对文章部分进行了仿写,甚至有学生对全文进行了仿写。更令人兴奋的是,班上也多了一些"仰望天空"的人,他们对窗外的世界有了兴趣。上册语文书上完了之后,我做了几个问题调查。其中一个问题是:整本语文书,你最喜欢哪篇课文?很多学生选择了《四季之美》。当日,课堂上的情景又浮现在了眼前。我后来也在想,这节课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想应该有三点:尊重文章的整体性、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尊重文本与生活的连接。我记得两年前,我也曾上过一篇湘教版六年级的课文《巫峡赏雾》,当初我的做法迥然不同,把课文分成很多部分,把每个手法重点字的用法讲得很多,而学生的收获却很少,自己也感觉不顺畅。一篇文章就是一个整体,一个系统。如果把文章肢解,那文章的味道便少了许多。对于写景的文章,整体的文章感悟是特别重要的。所以,整体读是非常重要的。手法和技巧只有在理解感兴趣的基础上才会进入学生的思维。我觉得"造境"对于学语文特别重要,我在课上利用背景音乐,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利用我自身的情感和引导语,利用课堂的生成,都是为了让学生真正进入文章的情景,连接更多与课文相关的信息。这样,学生的感情就充沛了,感情充沛了朗读就有味道了,朗读本身就是高层次的领悟,既然读得有味道了,剩下的技巧问题就解决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四季之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ayvn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