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
原始人和幼童,以一种天真的拟人化态度,都自然而然地以为每一种变化和事件皆是某一个神的行动的结果,而且其行动方式也与他们自己的相同。他们相信,动物、植物、山岳、河流、泉水甚至石头和天体都像他们那样,有感觉、有意志,乃能动之存在。仅仅是在文化发展的较后阶段,人类才放弃这些“万物有灵观”的想法,而代之以机械论之世界观。
批注
这一点我是有体会的,我外甥两岁多的时候,我给他买了一个四驱玩具赛车,就是动漫四驱兄弟里边的那种赛车,陪他玩的时候,有一次他拿起赛车,放到地上,说,“去,找妈妈“,逗得我们哈哈大笑,天真的语气里完全把玩具拟人化了。另外的证据是,大量的童话故事里都是把各种各样的动植物拟人化,比如大灰狼,青蛙王子等等,因此人类在幼童阶段,正如作者所说,是秉持“万物有灵观的”。儿童的可爱也与他们身上的这种万物有灵的气质有关。
另外,我还发现,人类在幼童时期,还表现出来一种万物平等的观念,对于他们来说,昂贵的玩具与院子里的泥巴同样好玩,只要不影响自己吃喝拉撒,他们没有太多价值观念,不知道贵贱轻重,也正因为如此,他们一出生即实现了他们在以后要非常努力也往往求不得的财务自由。
随着他们慢慢长大,万物有灵与万物平等的观念慢慢退化,他们的大脑更加发达,生存能力更强,同时也慢慢变得不可爱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