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意思是进入三伏天。 "夏至三庚数头伏",这是确立初伏的依据。历书规定:"夏至三庚便数伏",意思是说,"从夏至日"开始往后数,数到第三个"庚日"便开始入伏了。这里的"庚日"是指古代的"干支纪日法"中带有"庚"字头的那一天。
庚日的日期是有变化的,并不固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尽相同,但入伏日期总是在7月11日至7月20日之间。第四个庚日到第五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到第二个庚日为末伏。每一个庚日相隔10天,中伏天数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有5个庚日时,中伏为20天。
三庚
中国古代用天干、地支合并记载时间。天干的数字有10个,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的数字是12个,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把天干与地支相配,就得甲子、乙丑、丙寅、丁卯……,交叉配合60次,故称60花甲子。"三庚"就是遇上3个"庚"字,到第3个庚日为初伏。由于天干是10个,所以每隔10天就出现一个庚日,如庚子日、庚寅日、庚辰日等。一年365天(闰年366天)都不是10的整数倍,今年某一天庚日,明年就不一定是庚日。由于庚日的变化不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尽相同。
伏,分为初伏、中伏、末伏,叫做三伏。三伏是一年之中最热的时期,这是因为逐渐夜短昼长,阳光接近直射。但夏至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因为这时地面吸收的热,晚上又散发了一大部分。不过,每天吸热多,散热少,积累下来一天比一天热,大约再过20多天到了三伏,天气就最热了。
三伏的日期是从夏至日后数到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第四个庚日到第五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到第二个庚日为末伏。每一个庚日相隔10天,中伏天数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有5个庚日时,中伏为20天。
伏,是避暑之意。从夏至开始,昼开始变短夜开始变长,热的中间潜伏着寒冷的因素,当初起名"伏"是很科学的。
三伏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段时间。夏至以后,虽然白天渐短,黑夜渐长,但是一天当中,白天还比黑夜长,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仍比散发的多,近地面的温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到"三伏"期间,地面吸收的热量几乎多于散发的热量,天气也就最热了。再往后,地面吸收的热量开始少于地面散发的热量,温度也就慢慢下降了。所以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一般出现在夏至的"三伏"。
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算起,初伏(10天)、中伏(10或20天)、末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算起,10天),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间。
《丁督护歌》
【唐】/李白
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
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
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
一唱督护歌,心摧泪如雨。
万人凿磐石,无由达江浒。
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
李白其人虽然放诞不羁,但也曾渴望报国救民,因此不乏关心人民疾苦的作品。这篇《丁督护歌》就是描写了酷暑夏日民夫拖船的痛苦。“吴牛喘月”,既写天气的异常炎热,又写船工劳苦,这位“平生不下泪”的旷达诗人到此也“心摧泪如雨”,可见忧国忧民的情怀。
《苦行》
【唐】/王维
赤日满天地,火云成山岳。
草木尽焦卷,川泽皆竭涸。
轻纨觉衣重,密树苦阴薄。
莞簟不可近,絺绤再三濯。
思出宇宙外,旷然在寥廓。
长风万里来,江海荡烦浊。
却顾身为患,始知心未觉。
忽入甘露门,宛然清凉乐。
这首诗描写了酷暑夏季天气的炎热:赤日当空,草枯水干,再轻薄的衣服也觉得厚重,再浓密的树林中也觉得树阴不够遮挡烈日。连一向参禅礼佛,修身养性的王维也想遁出宇宙逃避,夏日的毒辣,可见一斑。
《早秋苦热堆案相仍》
【唐】/杜甫
七月六日苦炎蒸,对食暂餐还不能。
常愁夜来皆是蝎,况乃秋后转多蝇。
束带发狂欲大叫,簿书何急来相仍。
南望青松架短壑,安得赤脚踏层冰。
这首诗写的是炎炎夏日作者不堪其苦的感受。不止在内容中有所体现,连写法上都满腹牢骚。诗中挣脱了声律常规,开头就连用四个仄字,在第三、四、七、八句皆用拗语,大拗大救,束带发狂情态跃然纸上。读此诗,略可领会领略少陵“语不惊人死不休”之一二。
《观刈麦》
【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观刈麦》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是白居易三十六岁任陕西盩厔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诗人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夏夜苦热登西楼》
【唐】/柳宗元
苦热中夜起,登楼独褰衣。
山泽凝暑气,星汉湛光辉。
火晶燥露滋,野静停风威。
探汤汲阴井,炀灶开重扉。
凭阑久彷徨,流汗不可挥。
莫辩亭毒意,仰诉璿与玑。
谅非姑射子,静胜安能希。
此诗作于柳宗元贬谪永州时期,描写作者在一个酷热难忍的夏夜,半夜登楼纳凉的情景和感受。因此牢骚满腹无可名状。全篇紧扣诗题,将写实和夸张结合,句句写“夏夜苦热”, 把永州的酷热和作者的烦躁抱怨写得历历如绘。作者体物入神,妙用比兴和象征手法,使诗歌意蕴深长。夏天之热,生灵之苦,令人心生怜悯,也望而生畏。
《劳歌》
【宋】/张耒
暑天三月元无雨,云头不合惟飞土。
深堂无人午睡余,欲动儿先汗如雨。
忽怜长街负重民,筋骸长彀十石弩。
半衲遮背是生涯,以力受金饱儿女。
人家牛马系高木,惟恐牛躯犯炎酷。
天工作民良久艰,谁知不如牛马福。
张耒是北宋中晚期重要的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张耒出身贫寒,从政后一直沉沦下僚,对社会现实体察甚深,对劳苦百姓的关心颇切,写过不少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这首《劳歌》是他的“古乐府歌词”之一,全诗取材贴近现实,以朴素明快的语言,通过对“负重民”劳动神态的刻画,表达了对炎热暑天仍要辛苦劳作的下层劳工的同情和怜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
《暑旱苦热》
【宋】/王令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
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
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
王令是北宋较有才华的诗人,深受王安石赞赏。这首七言律诗《暑旱苦热》是他的代表作。王令这首诗力求生硬,写暑旱逼人,想象奇特而不怪谲,在宋人诗中比较少见,既有丰富的浪漫主义色彩,又有强烈的现实主义济世拯民的思想。诗作驰骋想像,深得唐代“诗鬼”李贺之神髓。
《秋前风雨顿凉》
【宋】/范成大
秋期如约不须催,雨脚风声两快哉。
但得暑光如寇退,不辞老景似潮来。
酒杯触拨诗情动,书卷招邀病眼开。
明日更凉吾已卜,暮云浑作乱峰堆。
《秋前风雨顿凉》是宋代文学家范成大创作的七言律诗。这首诗写了遇风雨之快,可见之前夏日煎熬的无奈。诗的首联写秋天匆匆而至,颔联亦写暑光退去,写出了对秋天凉爽的喜爱;颈联写诗人凭酒作诗,凭书度日;尾联写诗人相信明天天气“更凉”,抒发了作者的洒脱乐观之情。诗人不在意晚年暮景的到来,不惜用宝贵的年华换走暑热,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天气“顿凉”的喜悦之情,也体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情怀。
《赤日炎炎似火烧》
【明】/施耐庵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走在乡村的田埂小道上,看到农人顶着烈日在田间劳作,不由想起《水浒传》里的这首诗。这是《水浒传》》第十六回“智取生辰纲”中的一个故事,杨志押送“生辰纲”行至黄泥冈时,白日鼠白胜扮作挑酒桶的汉子所吟唱的诗作。描绘了夏日的酷热干旱,也透露了农民们焦急的心情。简朴直白,却直观贴切,炎热的场景跃然纸上。
北方有句俚语,叫做“头伏饺du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
头伏吃饺zhi子是传统习俗,因为每逢伏天dao,人的胃口就不好,吃不下去东西,而饺子在中国人的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
头伏6种饮食习俗:
1、饺子
在过去的农业社会,入伏的时候,刚好是麦收不足一个月的时候。家家谷满仓,人们利用这个机会,打打牙祭,吃顿白面,在北方,入伏天肯定要吃饺子。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因为每逢伏天,人的胃口就不好,吃不下去东西,而饺子在中国人的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
煮饺子时,粘连和破皮这两个常见问题让人头疼,究竟怎么煮才能保持形状完整呢?其实,煮饺子的过程中,水开四次,就熟了。开水下入饺子,当水第1次沸腾时,添入少许凉水,待水开后再加凉水。总共点3回水,开锅4次,饺子就煮熟了,既不会粘连,也不容易破皮。
2、馄饨
在南方部分地区,如上海等头伏要吃馄饨,其实对于南方人来说,馄饨和饺子几乎是一种食物。上海人有“头伏馄饨二伏茶”的说法。
比起水饺,馄饨个小皮薄,煮熟后有透明感,另煮馄饨费时短,煮水饺过程则需多次加凉水,方保证熟透。另外还有一点,水饺重蘸料,馄饨重汤料,在广东地区尤其突出,鸡汤、肉骨头汤是汤底的首选。我们这边吃馄饨还常配面一起,称云吞面。
3、火腿
杭州人“头伏火腿二伏鸡”。中医认为,火腿有健脾开胃、生津益血的功效。火腿一年四季都可以吃,但是夏季吃为最佳。夏天人们往往食欲不振,营养不足。火腿营养丰富,食之不腻,能增进食欲,和冬瓜烧汤,既有营养,又防暑祛病。
火腿熬汤也有清补作用,还可以加点番茄之类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以消除腌食致癌的顾虑。火腿还有加速伤口愈合的功效,现在还把其用于外科手术后的辅助食品。
4、汤面
入伏第一天,北方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习俗,南方如上海是吃馄饨,广州是吃汤面。面条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能提供足够的能量,而且在煮的过程中会吸收大量的水,100克面条煮熟后会变成400克左右,因此能产生较强的饱腹感。
此外,面条能够刺激人的思维活动,人的大脑和神经系统需要一种碳水化合物占50%的食品,面条就是人的大脑所需要的食品。硬质小麦含有B族维生素,它们对脑细胞有刺激作用。
5、鸡
南昌“头伏吃鸡二伏鸭”,湖南与江西比邻,头伏也是吃鸡。相对来说,江西、湖南人三伏天养生吃鸡倒是很有几分科学根据。
民谚云:“起伏吃只鸡,一年好身体。”三伏天里人的体能消耗较多,须适当补充营养。在炖鸡时可适量加入生姜,生姜性温,可以调节人体在夏季内外的温差,使得人体适应外界环境,起去湿强身的作用。这样一来,可做到发散体内蕴寒,防止秋发寒病。
6、羊肉
“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众所周知,羊肉是发汗的食物,是冬日里再好不过的美食,徐州人却迎难而上,在一年中最热的伏天吃加了红油辣椒的羊肉。“伏羊节”是徐州的传统节日。于每年入伏之季,即初伏之日开始,在之后的一个月里,徐州百姓集聚在各个酒店、饭庄、羊肉馆、烧烤摊,吃羊肉,喝羊肉汤,故曰吃伏羊。
在伏天吃羊肉对身体是以热制热,排汗排毒,将冬春之毒、湿气驱除,是以食为疗的大创举。医生建议,夏天吃伏羊,水液损失很大,容易使人体电解质出现紊乱,老年人、孕妇、幼儿等身体较弱的群体,均不适宜大量排汗。市民吃伏羊时,应多喝水避免排汗过量,还应多食用偏咸一点的食物以补充电解质。
头伏饮食起居注意事项:
谚语说“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伏日吃面食的习俗,至少三国时期就已经开始了。此时,新麦刚收月余,带着麦香的面食可以增加食欲,排出“热邪”。 伏天里昼夜温差小,容易休息不好,活动量不要太大;饮食要清淡,不要增加肠胃工作量;注意夏季卫生,避免夏季传染病;伏天是食物霉变高发期,要注意食物保质、保鲜。
防暑是人们永远需要重复的话题。露天工作者和老人、婴儿、病人是最需要注意防暑的。其实只要注意采取措施,暑热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多喝茶水、绿豆汤,多食清淡食物,勤洗澡、勤换衣,保障充足的睡眠,外出采取防晒措施,活动不要过量,避开中午时段活动,注意劳逸结合,避免疲劳驾驶。
三伏天时皮肤腠理开泄,机体代谢旺盛,因此古人在三伏天贴药,药性最容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起到疏通经络、调节脏腑、治病强身的功效。
入伏即入福,盛夏不只是炎热,还有诸多美好。三伏炎夏,送君三福,祝夏日安好!
第一福:忆童年,童心不改,依旧少年
第二福:瓜果香,美味尝遍,始终健康
第三福:享清凉,心态平和,心静自然凉
热在三伏
乐在今朝
虽
热气扑面而来
愿
君浅握清风
心中有美景
心中有清净
一切终释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