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为孝必敬

为孝必敬

作者: 陈建军 | 来源:发表于2022-06-17 08:48 被阅读0次

    《论语》学习之20701

    【原文】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白话】子游向孔子请教行孝之道。孔子说:“现在所谓的行孝,只是说能养活父母。甚至于就连狗与马,一样都能有人养活;如果对父母没有敬心,这怎么能区别呢?”

    【思考之一】子游是何许人?

    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吴国人,孔子晚年弟子,小孔子四十五岁。是孔子三千弟子中“七十二贤”之一,是孔门“四科十哲”文学科的代表人物。《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中说“言偃,鲁人,字子游,少孔子三十五岁。时习于礼,以文学著名。”子游一生非常有成就,经常演习礼仪,以精通文献著称。夫子曾称赞他:“吾门有偃,吾道其南。”也就是说:有了子游,夫子的学说才得以在南方传播。朱子评论子游说“子游高爽疏畅,意思阔大,似个萧散底道人。”孔子去世后回吴国,收徒讲学,传播孔学,影响很大。他被誉为南方夫子,唐玄宗时期被追封为“吴侯”,宋代又被封为“丹阳公”。

    【思考之二】“能养”父母是孝吗?

    夫子在回答子游关于“孝”的话题时,非常明确地指出了一个问题:就是“单纯能‘养’还不算孝”。“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夫子认为,有人觉得只是让父母不愁衣食便是尽了孝道,这是一个大错误。

    《论语注疏》曰:“人之所养,乃至于犬马,同其饥渴,饮之食之,皆能有以养之也。但人养犬马,资其为人用耳,而不敬此犬马也;人若养其父母而不敬,则何以别于犬马乎?言无以别。明孝必须敬也。”朱子曰:“养,谓饮食供奉也。犬马待人而食,亦若养然。言人畜犬马,皆能有以养之,若能养其亲而敬不至,则与养犬马者何异。甚言不敬之罪,所以深警之也。”钱穆先生说:“孟子曰:‘食而不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是犬马亦得人之养,可见徒养口体不足为孝。”李炳南曰:“敬与不敬,是人兽之别。”

    “能养”是养父母之身。现在普遍的现象是大家很忙,别说养父母,看望父母时间都少,父母也习以为常了。中国式父母不仅辛辛苦苦挣钱供养子女上学,还要为子女买车、买房,在子女成家后还要帮看孩子,甚至帮忙花钱请保姆。前几年有一部豫剧现代戏《儿子孙子和弦子》,主人公赵铁锤的儿子在城里为父亲买了别墅,雇了保姆保安,顿顿山珍海味,可老人就是过不惯,还一心想逃走。剧本就揭示了一个主题,孝顺老人不仅仅是“养”。

    能做到养父母尚且不算为孝,更何况连养都做不到呢?有了“养”还不够,还要有什么——“敬”。

    思考之三】什么是“恭敬”?恭敬从哪里来

    “恭敬”指严肃、端庄有礼貌,有崇敬、尊重、爱戴之意。若内心感恩对方、真正恭敬的话,自己会比较谦下,达到孔夫子的“温、良、恭、俭、让”中的“谦恭”,内心自然而然专注、宁静、平和。而这种谦恭、谦下的态度,对我们处理很多事情、学很多东西,都是非常需要的。

    恭敬从哪里来?是不是当我们感念某人的恩德时,那种严肃、端庄和礼敬的态度就表现出来了?那为什么要“恭敬”?当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时,自然而然就表露出“恭敬”之态,而这无声的语言能让父母感受到活着的价值和尊严;当念及师长教授之恩,表达了对师长的敬畏、对学习内容的严谨,如果发现自己哪里做错了,马上就会去改,心存敬畏之心,一次一次不断地改错,“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这就是师长希望我们做的。

    “敬”是德之所聚,而敬一定是从敬自己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开始的。我们要从小就培养感恩的习惯、培植恭敬的心,培养好了,才能透过“恭敬”对“孝”更深细的内容有更好地把握,然后才能一层一层地慢慢深入,最终获得最宝贵的精华。

    有了“恭敬”才是孝道,让我们区别于犬马;有了“恭敬”才能专注、平和与宁静,从而轻而易举获得事物的精髓;有了“恭敬”才能学到真知,才会有真正的师道传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孝必敬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bbqv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