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外科解剖的医学成就,就没有骨科的发展。西方中世纪外科医生和教师,对人类骨科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达芬奇手稿
18世纪英国解剖学家、外科医生 Henry Gray出版了第一版解剖学《图说及外科解剖学》
1893年,这本书被李鸿章创办的北洋西医学堂作为教材使用。西方外科骨科开始融入中国。
骨科产品主要分为:
创伤类,是最普遍、最基础的。主要包括骨钉、外固定架等。
脊柱类,又可分为外力伤害和退行性病变,包括脊柱内固定、颈前钢板等。
关节类,主要围绕人类软组织和韧带组成的结缔组织,髋关节和膝关节为主。
其他类,包括足踝产品,运动医学等。
在全球骨科市场,强生、捷迈邦美、史赛克、美敦力和施乐辉这前五大企业约占据约56%的市场规模,是骨科企业第一梯队。
* 1928年,牛惠生(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回国),在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所骨科医院:上海骨科医院。
* 1936年,孟继懋(美国芝加哥拉什医学院归国)任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任骨科主任;他首创了治疗股骨颈骨折的孟氏截骨术(1941年)和孟氏肩关节融合术(1945年);
* 1937年,中华医学会总会在上海成立了骨科小组,这个小组是我国骨科学分会的雏形;
* 1944年,方先之(美国波士顿大学归国),在天津建立了中国第二所骨科医院——天津医院;他首创骨关节结核病灶清除疗法和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被人誉为骨圣;
1966—1980,中国骨科临床的艰苦时期。
* 1970年,中国开始人工关节的仿制研制,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王琰、陈中伟等医生为治疗一位膝关节肿瘤患者,与上海手术器械六厂合作,定制了膝关节假体;
* 1971年,北京钢铁研究总院与北京积水潭医院骨科郭兴唐等医师合作,开始选择材料试制人工关节;
* 1974年,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引进国外的哈氏棒系统,尝试对脊柱侧弯患者进行矫正;上海手术器械六厂与医院合作,开始仿制生产该系统;
* 1978年,北京钢铁研究总院先后为积水潭医院仿制出新Muller型全髋假体,为解放军总医院研制出自行设计的Jm2型髋关节;
* 70年代中期,上海手术器械六厂、上海钢研所在上海第九人民医院骨科戴尅戎主持下,对镍钛记忆合金植入器械进行了研制,先后研制了髋关节表面置换杯和小型加压接骨钢板;
1980—2000,中国骨科的飞跃时期。
临床发展:
* 1980年,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正式在天津正式成立,并举行了中华医学会第一次骨科学术会议,选举冯传汉为第一届主任委员;
* 1981年,北京协和医院吴之康教授引进DePuy公司的人工全膝关节系统,并与北京的器械厂家合作,仿制生产了国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器械和人工假体;
* 1983年,由王桂生教授牵头组织北京协和医院、解放军总医院、北京积水潭医院与钢铁研究总院合作,共同研制生物固定型钴铬铝合金人工髋关节,即珍珠面髋关节系列假体;这一成果使我国拥有了自行设计的第一代生物固定型髋关节,对于我国人工关节发展的影响意义重大。
产业发展:
* 1982年,强生医疗中国于北京成立公司总部;
* 1986年,史赛克进入中国;
* 1986年,创生公司成立,曾经是中国排名第一的骨科医疗科技公司;
* 1988年,威高集团成立,是目前中国骨科的龙头企业;
* 1989年,美敦力在中国内地设立办事处;
* 1993年,施乐辉进入中国;
* 1994年,捷迈进入中国市场;
* 1994年初,Reiley,Scholten和Talmadge在特拉华州成立了Kyphon脊柱公司(2007年被美敦力收购);
* 1997年,康辉公司成立,曾经是中国脊柱领域本土企业的老大;
* 1998年,春立正达医疗器械成立,是目前中国前十的骨科企业;
* 1998年,北京蒙太因医疗器械成立,曾经是中国关节领域本土企业的老大;
* 2003年,爱康医疗成立;
* 2004年,大博医疗科技成立;
* 2005年,北京天智航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主要研发生产骨科手术机器人;
* 2005年,三友医疗成立;
* 2005年,上海凯利泰医疗集团成立;
* 2009年,微创骨科成立;
中国市场在进口品牌为主导下,医生的学习曲线不断提升。因为介入较晚,外企产品的大山早早就“占据”中国各大三甲医院骨科专家心里的地位,因此后来中国企业的学术培养道路似乎不太好走。
国产品牌大致规模较小,整体较为分散。中国骨科厂家超过100多家,许多小企业凭借在某些区域的优势可以实现一定的收入,整体竞争力较弱。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骨质疏松、关节炎和其他肌肉骨骼疾病的风险呈现递增趋势。
其次,骨科治疗技术创新,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消费需求持续提升等因素,让更多人开始拥抱这些骨科产品。
2010年以后,随着微创、威高、凯利泰、大博医疗等国内龙头骨科企业先后上市,开始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国产骨科企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开始向技术水平更高的领域加速突破, 逐步从模仿外资到创新发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