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婺源县城,也许是冬天的缘故。大街上人不是很多。跟上海熙熙攘攘的都市全然不同,从住处徒步到步行街,陆续看到两所小学,一些老人接送放学的孩子,整个县城里年轻的面孔较上海要少很多,沿街商铺有一些转租的信息。
在大环境如此的情况下,人口外流的趋势不可避免。经济发展好的地方有更好的资源,更高的收入,对人才的需求度也会更高。向资源富集地区流动趋势,已不可逆转,人口的不断外流,县城内的购买力密度下降,另外电商的发展,线下经济很受影响。
这里想到李玫瑾在《幽微的人性》中谈到的家庭结构。以前家庭结构是以家庭族群为一体的形式,人员内部之间的连接和归属都比较强。随着社会的发展,慢慢发展成以三口之家为主的家庭结构。乡村内的家庭结构则以祖父母和孩子组成。隔代抚养还是有一些弊端的,比如跟孩子建立依恋关系的是祖父母,亲子关系淡漠,对孩子的人格成长也会有一些影响。写这段文字时,有一部分我自己的投射,但凡事皆有两面性……
不期求完美,社会自有一套运转逻辑
第一站-婺源晚上住青旅,老板拿起吉他弹唱了几首歌,好生羡慕会一门乐器的人,他很专注的自弹自唱,拨弦的声音很好听,人生这么长,学一门乐器悦己的同时还能悦人,挺好的
老板养的猫,一点也不怕生
第一站-婺源在出发去婺源篁岭的车上,想起一句话“故乡是回不去的乡愁”
“古屋高低树,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
第一站-婺源下午在婺源博物馆看到一个有意思的“画押”上面写有:有子天佑情愿送赴花旗国,肆业学习机艺回来之日听从中国差使不得在外国逗留,生理倘有生死,各安天命…
看似清政府的霸王条款,在时代洪流下,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捆绑,不知詹父签字时,作何感想,也许有不舍,也许有担忧,也许有期望~
第一站-婺源 第一站-婺源宗祠
宗祠是全族人或其分支成员敬奉先祖,处理族务的场所,它有凝聚本族成员,包括文化的传承,族群内的人际粘性。在一个集体主义的环境中,对人更多的强调的是顺从,遵守族规。它的确有好的方面,但也有弊端,人的个性和活力不足。我们的文化里总有一种有趣的现象。比如集体潜意识中对祖先留下了的东西迷从,这种假设的前提是:老祖宗留下来的都是对的;但是时代在发展,进化的过程就是迭代的过程,再反思的基础上加以继承会不会更好。
第一站-婺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