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友广场读书
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先生,被中国诗词滋养一生的女子

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先生,被中国诗词滋养一生的女子

作者: 翩翩翩飞 | 来源:发表于2024-02-06 20:05 被阅读0次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非首发,首发平台:头条,ID:翩翩翩,文责自负。】

    诗词,中国古典文化的瑰宝,在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它独具光芒,熠熠生辉,耀世而来!

    从《诗经》305首到《全唐诗》48900多首,到《宋词》约 20000首,如璀璨的星河。如此浩瀚的诗词歌赋,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一份珍贵遗产,人人都可以从中汲取养分。

    有那么一个人,从小就是在中国古诗词中浸泡长大、滋养成熟、一生获益。她,就是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先生,叶嘉莹女士!

    诗词流淌在她的血液里,童年时吟诗背诗,少年时学诗写诗,成年后教诗,晚年时传诗。诗词是她生命的慰藉,是她情绪的表达,是她人生的述说,是她理想的所系。诗歌照耀过她,也重塑了她。

    在2020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上,叶嘉莹的颁奖辞:蕴玉抱清辉——

     

    桃李天下,传承一家。你发掘诗歌的秘密,人们感发于你的传奇。转蓬万里,情牵华夏,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你是诗词的女儿,你是风雅的先生。

     

    一、诗词的女儿

    1924年7月,悬挂着黑底金字“进士第”横匾的北京西城的一个四合院里,“呱呱”坠地了一个女婴,她,就是小叶嘉莹。叶姓取自叶赫那拉氏,这支来自蒙古旗人的家族,也曾是显赫的贵族之家。

    父亲从小教她认字写字读《论语》读诗歌。伯父是位藏书家,《红楼梦》《西厢记》是叶嘉莹会识字之后最先读到的书籍。考上初中后,母亲给她一个奖励即送她一套《词学小丛书》,这是她第一次接触词。尤其是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让她有一种心心相印的感觉,还有纳兰性德的《饮水词》,清新流丽,令她着迷。

    一位常常来叶家的老先生回忆说,每次喝茶间,总能听到一个小女孩稚嫩的读诗声,叶老说是嘉莹在读诗呢。

    而她诗歌的引路人当属国学大师顾随,辅仁大学中文系的老师。他学养深厚,讲课相当精彩。上课不拘一格、天马行空,上天入地,自成一派,完全不受传统教学规矩的影响和限制,也没有所谓的讲义,有时就写几个字,即兴发挥、有感兴发。

    顾随的诗词讲解给叶嘉莹打开了一片前所未有的诗词世界,也给了她很大的震撼。而她的才情也颇受顾随的青睐。夸她“作诗是诗,填词是词,谱曲是曲,青年有清才如此,当善自护持。勉之,勉之!”还鼓励她投稿起别号为“迦陵”。顾随不仅给她讲解诗歌的欣赏,还指导她作诗。

    1943年,叶嘉莹(二排右一)与同学在顾随先生家中留影

    17岁失去母亲,她伤心欲绝写下《哭母诗八首》“瞻依犹是旧容颜,唤母千回总不还。”从此觅母无处。

    20岁故土沦陷,她写下“尽夜狂风撼大城,悲笳哀角不堪听”的国败之哀。

    24岁随夫到台湾,生活发生突变,含泪写下转蓬辞故土,离乱断乡根。已叹身无托,翻惊祸有门。覆盆天莫问,落井世谁援。剩抚怀中女,深宵忍泪吞。

     

    52岁女儿惨遭意外,写下“迟暮天公仍罚我,不令欢笑但余哀”的锥心之痛。

    40多年漂泊海外以“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来抒发对故土的思念。

    面对不美满的婚姻她引用王安石的“切莫嗔此瓦,此瓦不自由”来宽宥丈夫,也与自己和解。

    叶先生引用王国维的“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而她的一生正印证了这一句话——经历过忧患磨难苦楚,才能对诗词有更深的理解。

    她一生写诗无数,她是诗词的女儿。

    二、风雅的先生

    自1942年至1948年,叶嘉莹追随顾随听讲受教共有五六年光景。期间,二人互动的文稿诸多,他们曾以“晚秋”为题,往复唱和五组三十首七言律诗。

     

    《摇落》

    高柳鸣蝉怨未休,倏惊摇落动新愁。

    云凝墨色仍将雨,树有商声已是秋。

    三径草荒元亮宅,十年身寄仲宣楼。

    征鸿岁岁无消息,肠断江河日月流。

    据叶老回忆:写这首诗时,秋天下了场雨,天气就冷了起来,到处是一片秋意。写完这首诗不久,我又写了一组七律共五首,题为《晚秋杂诗》。现摘录一首:

    鸿雁飞来露已寒,长林摇落叶声干。

    事非可忏佛休佞,人到工愁酒不欢。

    好梦尽随流水去,新诗惟与故人看。

    平生多少相思意,谱入秋弦只浪弹。

    叶嘉莹说:就当年而言,这五首诗是写得不错的,我把这五首诗加上《摇落》,一共六首诗抄在一起交给了顾先生,他不仅一字未改,而且和了我六首诗,这真使我感到意外的惊喜和感动。

    叶嘉莹读后不久依韵又作六首,现摘录其一以飨读者:

    一杯薄酒动新寒,短笛吹残泪未干。

    楼外斜阳几今昔,眼前风景足悲欢。

    生机半向愁中尽,往事都成梦里看。

    此世知音太寥落,宝筝瑶瑟为谁弹。

    叶嘉莹做学生时,老师喜欢,叶嘉莹做老师时,学生喜欢!

    她上课时,一派盛况!教室的窗户边、门口、墙角都站满挤满了人。在学生们眼里,她非常美丽。本人往那一站,就是中国古典诗词最美好的样子。她打扮得很优雅,穿着旗袍,头发梳得整齐,仪容温婉,呈现一副大家闺秀的气度。

    标准的普通话抑扬顿挫,诗词吟咏别有一番风味,信手拈来,行云流水,与她的老师顾随相比自有文学大家的风范。

    她讲课没有讲义,也不念稿子,手拿一根粉笔,写着竖排繁体字的板书,边背边写,从黑板的右边写到左边,再从左边写到右边,忘我地讲解,让人目不暇接,耳不暇听,眼前一亮,像春风化雨,催发了中国古典诗词的真性情真生命!

    她笑称“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

    多么风雅有趣啊!正如席慕容所说的:“叶嘉莹的生命力永远充满了热情,永远不会老去,她的生命力与她的诗不仅仅是重合,更是融合在一起的。她就是诗魂。”

    三、传薪的火种

    当年被台湾大学请去教书,不是通过论文申请而是台大看到她的诗词作品非常好,当场决定聘用的她。

    之后台湾各大学校和电台广播的古诗词都是叶嘉莹在讲,盛名传到海外,海外各大学校也邀请她前去教书。通过两年交换生她先后到哈佛大学和密歇根大学教授中国古典文学。

    回到台大后在友人帮助下到加拿大UBC教职,留在温哥华。直到70年代中拿建交,于1979年回国到南开大学执教。

    回国后的叶嘉莹致力于研究中国的古诗词,还成立了基金会,旨在帮助祖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此,她卖掉自己的房子将自己多年来所得的稿费,一并捐出,整整3568万元。她表示:感谢给我机会,使我“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的一点愿望在南开园得以实现。在她心中,“身外万般皆虚妄,唯有诗词骚我心”。

    40多年来,她应邀到国内几十所大学巡回讲学,举行古典诗词专题讲演数百场。在数十年教学生涯中,叶嘉莹先生培养了大批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人才,她的许多学生目前已是中国、加拿大、美国多所大学的知名教授和学术带头人。

    我天生就是一个教书的。”叶嘉莹说:“我喜欢诗词,这是我自己内心很纯真的感情,我能感受到古代诗人所传达的那种情感。我看到了它的好处。我就应该把这么好的东西说出来,把它传给年轻人,所以我一生都在教书,尽自己的力量在做这件事情。”

     

    她说“我之所以90多岁了还在讲授诗词,就是因为我觉得,我既然认识了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边有这么多美好的有价值的东西,我就应该让下一代人也能领会和接受它们。如果我不能传给下一代,在下对不起年轻人,在上对不起我的师长和那些伟大的诗人。”

     

    “我虽然平生经历了离乱和苦难,但个人的遭遇是微不足道的,而古代伟大的诗人,他们表现在作品中的人格品行和理想志意,是黑暗尘世中的一点光明,我希望能把这一点光明代代不息地传下去。”

    90余载的生命,叶嘉莹与古诗词互相守望成全,诗词承载了她对生命动荡的感怀,她也为诗词的传播和弘扬贡献了一生的力量。

    写在最后:

    回顾她这起起伏伏却充满诗意的百年人生,不但让人体会到古典诗词的美好,更感受到诗词蕴含的精神力量,通过她,我们可以看到诗词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她说“我有弱德之美,但我不是弱者。”,就像“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颜色鲜”那样自有一种美感。一如袁枚的“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那般体现了“弱德之美”。

    98岁高龄的她,一生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将中国诗词的美带给世人。她一生吟诗、读诗、写诗、讲诗,与诗歌结下百年情缘。最难的时候,她在诗歌中获得人生的力量,用诗意化解了生命中的困苦和遗憾,帮助她和这个世界和解,和自己的人生和解。

    最后用唐朝于良史的《春山夜月》来向叶老致敬结束此文: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先生,被中国诗词滋养一生的女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bgxa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