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原创
早晨,我在似醒非醒的朦胧中,感觉厚重窗帘外面的世界传扬着一阵大自然才有的声音,乍一听稍有些杂乱,但仔细的把持续不断的有强有弱、有远有近的声响连贯起来听,仿佛就是一首奏鸣曲,听起来曼妙无比。
躺在床上,脑子里似乎闪过人间最美妙的音乐,较为熟悉的大概是德国著名作曲家贝多芬所创作的“田园交响曲”的《田园》了,其中表现有黄鹂、夜莺、杜娟等动听的鸟叫声。但是那感觉似乎距现实生活很遥远,不如近前听到的外边那些鸟儿们的叫声来得亲切……单个听去可以分辨得清楚是哪种鸟在叫的,喜鹊叫的是喳喳的声音,麻雀叫的是短促而清脆的叽叽喳喳声,远处的布谷鸟的鸣叫是有点轻缓而柔和的“不哭”、“不哭”的叫声,还有打着连续咕噜的我不知名字的鸟的叫声,也有乌鸦憨实的啊啊的叫声……然而它们都不是单独在发声,它们在欢快地用自己的独特的语言彼此交流着,不同群体同时在树的枝叶间发出共鸣声音,奏出了早晨动听的鸟鸣交响曲;它们的热闹透着和谐,又在和谐中透出安逸的生活景象。它们早晨的这种瞬间热闹、和谐和安逸的表现,并非是存在于我头脑里关于家乡田园生活的那般景象。我倒愿意把早晨鸟鸣的这种表现,看作是一片森林极富竞争力的生活情景。
贝多芬是一个善用乐曲来激动心灵的音乐艺术大师,除他以外,我眼前还能自然联想到距今稍有些久远的其他大师,比如善于用画面激荡心灵的绘画艺术大师徐悲鸿、齐白石等,比如善于用语言文字激荡心灵的文学艺术大师鲁迅、冰心、朱自清等,他们都在社会这个巨大的仿佛“森林”般的人间舞台上,用自己独特的“声音”来共奏着美妙的乐曲。我特别敬仰徐悲鸿和齐白石这两位绘画艺术大师,他们最“强音”般的艺术成果,是在他们的孜孜不倦努力和天赋中造就的。徐悲鸿先生小时家境贫穷,二十岁那年曾在黄浦江边上徘徊,差一点因为丢失了生活信心而轻生,但后来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磨难才让他振作起来,坚持“人不得有傲气,却不可无骨气”的精神,去不断追求和攀登绘画艺术高峰,结果取得了辉煌成就,在画界发出了他最特别的“强音”;齐白石先生是贫苦农民出身,小时体弱多病,在家里干不了太重农活,后来跟当地的匠人学木匠,过程学会了木雕艺术,而只上半年私塾的他,凭着聪慧在老师的启蒙下学了唐诗三百首和临摹了《芥子园画谱》,把他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花鸟鱼虫,用绘画形式悄妙惟俏地表现出来,他也在用自己的绘画艺术发出最独特的“强音”……社会就这样由一些努力着的人在努力地演奏着人间美妙的“乐曲”,就如同早晨我不曾拉开窗帘前听到鸟的一阵鸣叫那样的美妙。
在社会中,我欣赏和敬佩那些用自主意识去追求更高希望的人,他们如同每只带着个性的鸟儿一样,在努力争取机会来发出自己独特的最强声音。我亦如此,自己不会甘愿去当传播别人声音的中转站,而更愿意尝试着去发出自己的独特原声。
2020.6.24.北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