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向来很羡慕健谈的人。 所谓健谈,自然是指与大多人都聊得来。 这样的人每进入一个圈子,便起着推动社交的作用。
但细细想来,也着实有丝无奈。 因为,很多社交,除提供了如何的利益外,再无其他。扩大了人脉,却不见得充实了精神世界。这就是人群的悲哀。
而违背内心,往往是在现实中生存的既定法则。 亚里士多德曾说“离群索居者,不是野兽,便是神灵。”鲁迅先生在《春末闲谈》说到“猛兽只会独行,牛羊才会成群。”似乎,独行是强者的标配。
但并不是每一个落单之人都可以算得上独行。 我想,在这样孤傲的词语里更多的是强调精神和思想上的离群和独行。
古代居住深山的隐士,或许是有着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但更多的,该是对人群的失望,对世事的失望,他们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但依旧坚守自我、不被同化,在乱世中浮沉却不随波逐流。 回归自然,大抵是一种解脱亦或是一种无奈。
不合群永远存在,并且无关年代。
我们习惯于将没有朋友、不爱交际的人定义为孤僻的、奇怪的,而这样的便是最明显的不合群者。
我想起了一位要好的朋友,我一直很欣赏她清冷的性格。她较多时候是沉默的,交谈起来也却并不是胆怯的,总是用一种恰到好处的方式待人接物。
沉默寡言的她不善于社交吗?那倒没有,我亦见过她谈笑风生的模样,只不过是和大多数人都保持着安全的距离。一种守护自己内心世界的警惕和强硬。一种对无意义社交的不屑。
每一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不合群的表现,或是直白抗拒或是内心抵触,大多时候,我们会有选择的去进行社交,于是,在没有被我们选择的社交面前,我们就变得不合群,也就成为了孤僻、怯弱的人。
我曾和她一起在月夜下朗读外国诗集,那会是我毕生难忘的时光。毕竟,共情的社交随着年龄增长也变会变得愈加可贵。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为了生存和发展,无时无刻不处于各种关系之中,人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实现人的本质。人是社会性的生物,就必定离不开社交。
我们进行个体交往,群体交往,在这些的社会活动中自我发展、并推动社会的发展。我们离不开社交,社交也离不开人群。
社交是为了获得感情联结和情感体验,也或是为获得一定的利益。越长大越孤单的原因,或许就是后者更多的成为社交的目的。只要是处于人群,就离不开竞争和合作,也就离不开社交。而目的的选择,也会沦为双管齐下,先后原则。
一直很喜欢周国平曾写到的一段话
“我天性不宜交际。在多数场合,我不是觉得对方乏味,就是害怕对方觉得我乏味。可是我既不愿忍受对方的乏味,也不愿费劲使自己显得有趣,那都太累了。我独处时最轻松,因为我不觉得自己乏味,即使乏味,也自己承受,不累及他人,无需感到不安。” 周国平 《风中的纸屑》固然,独处是最自然而舒适的生活方式,在独处时,不受外界思想、环境的干扰,我们自在的与自己交谈。
但如果我们阻止不了人必须社交这样的既定现实,那么永怀善意和真诚,或许能减少对一切社交的漠然,至少,于己而言。
相爱和相知能够有效的解除孤独,虽然达到此般境界的社交寥寥无几,但拒绝扰乱孤独的社交,也是一种宁缺毋滥。 人聚集,思想也开始聚集。
于是,总有人会试着从这些思想中划分两个极端,可世界上的事情,不是光凭赞同和反对就能准确定论的。
乌合之众大多是随波逐流,回到最初的关于离群索居和独行,我更认为,保持个体的离群、独行,更多的是指思想。独立思想强大之人,便是如狮虎般的独行者。而这个独立思想,也必定是正向的。
为什么说是正向?
因为它或许并不一定是正确的“独立”,但假使我不知道照射我眼睛的是哪一道光束,我还是会知道这道光是从哪一个方向而来,而这个方向,大多是不会有误的。
保持清醒的头脑,首先要有独立的思想。或许我们逃避不了人群的社交,但我们却能把握住有效社交。
而如何能成为有价值的社交对象,也就是所谓有趣的人,便需要自发的去完善个人的价值观、提升自我修养,并提升自我之于社会、之于他人、之于自身的存在价值。
这样做的意义也并不是在于要刻意的去融入何种圈子,而仅是希望能有幸遇上彼此不觉乏味的交际对象。
从人群中出来,到人群中去。
任何恭维、谄媚都是对灵魂的亵渎。
去哪一种人群,你都应是你自己,哪怕会独行。
写在最后
我常常觉得自己是一个矛盾的人,我需要陪伴,我会喜欢一些人的陪伴,但我想要独处时,我便极力的想摆脱它们。
只是,我常常因此内疚不已,我怕自己是在利用他人的陪伴来填充孤独,我更担心这些人会因为这样的想法而寒心。
哪怕我清楚的知道这不是利用,所以,假使我享受爱,我必定会回馈爱。 于是,后知后觉中,我渐渐正视自己对摆脱孤独间歇性的强烈渴望。
孤独是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愿你我既不会刻意的去社交,也不会固执的反抗社交。而是要顺应内心,顺其自然。 你可以和朋友出去聚会,和陌生人大聊特聊,也可以拒绝好朋友的不适时邀请,选择独处。
因为,你需要接受真实的自己,更需要真诚的向他们展现真实的你。
愿你能做你自己,真实的自己。
我是久慈
即使无法见面,也祝你早安、午安、晚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