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第六季有一期的辩题很戳心:年纪轻轻“精致穷”的我有错吗?
所谓精致穷,官方的解释是:虽然赚的不多,但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追求精致,为了自己所向往的生活和喜欢的东西变穷,穷的明明白白,也活得开心闪亮。
正方观点是,不管是追求大众所定义的精致生活,还是让自己的欲望得到满足,都有助于让我们变得更自信,可以成为我们努力奋斗的动力。
听上去很有道理,但仔细一想,为了让自己显得更精致,不顾自己的经济状况,不停地追逐在我们消费能力之外的东西,因为过度消费而造成自己的贫穷,真的如他们说的这么轻松?在我看来,这背后所付出的代价,远超过你们的想象。
追求精致没有错,但你可能会“错过”什么
生活中,我见过很多这样的女孩子,月薪几千块钱,但是背着2万块钱的香奈儿,在朋友圈晒的都是神仙水,CPB,海蓝之谜等贵妇级别的化妆品和护肤品。男孩子,则是毕业没几年就选择买一辆让自己负担很重的轿车。
他们呈现出来给别人看到的那一面确实很精致,但在那些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却十分“粗糙”。
每天宁愿吃外卖,高油高盐,也懒得自己下厨;习惯性熬夜到两三点才睡,作息混乱,不得不靠价格高昂的护肤品和到美容院花大价钱来补救;业余时间从来不提升自己,只喜欢看各种电视剧和综艺节目。
这样的精致,真的值得我们所追求吗?
经济学有个概念叫“机会成本”,当你把钱用来买这些昂贵的东西,你就没有办法用这笔钱来做其他事情。
换句话说,同样一笔钱花在不同的地方,也会带来不一样的结果。
1. 你丧失的是可以出门旅行拓宽眼界增长见识的机会;
2. 你忽略了多读几本好书提高工作效率让自己升职加薪的可能;
3. 你忘了让自己定期去健身房运动比高昂的护肤品更有效。
心理学家做过一系列对穷人的研究,发现那些贫穷的人之所以一直贫穷很大原因就在于没有存款或者负债累累,导致他们过分注重眼前而没有把注意力放在为长远的将来做打算。
压力之下动作会变形,为了追求这样的精致而让自己成为月光族甚至负债,真的能成为我们奋斗的动力?不过是我们自我安慰的托词罢了。
当我们在追求精致的时候,到底在追求什么?
“精致穷”这个词让我们造成一个错觉,好像年纪轻轻,想要追求精致,就必须穷?那我们就必须要先定义,什么才是“精致”?
作为《奇葩说》这一辩论主题的反方的黄执中是这样说的:“一个人如果觉得吃路边摊是鄙俗,只有到高级餐厅才是精致,那证明他是一个对自己多没自信,多没有力量感的一个人。”
为什么有那么多年轻人会认为花钱买一些远超自己能力水平的东西就会让自己显得很精致?
归根结底原因有三个:
一、是想要借助外在的力量掩盖自己内心的自卑感,没有真正发现和肯定自己的价值;
二、不由自主的攀比,误以为大家追求的精致,也应该是自己追求的;
三、被商品广告包装的形象所欺骗。
1.如果是用这种方式填补自卑感,那是个无底洞,正确的方式应该是通过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获得别人的认可,增强自信心,自卑感自然就减弱,想要深入理解,可以读一读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
2.少看点朋友圈,少聊八卦,把注意力放在怎么提升自己,噪音少了,攀比心就少了。
3.学一点基础心理学,比如罗伯特·西奥迪尼的《影响力》,认清商家的套路,可以省下很多钱。
重新定义你的精致,摆脱“精致穷”
两年前我也是个月光族。当时收获了投资赚的第一桶金后,我在美国购物网站上看中一个小众品牌Rage&Bone的包包,接近四千块钱。回想起来特别好笑的是这个品牌名字意思是英国俗语“拾荒人”,意思是 “收集没有人想要的东西”,这个没有人想要的东西还挺贵的。
在那之前我买的包包一般也就几百块,最多不超过一千块钱。我心想赚了钱给自己买好一点的也不为过对吧,看看一下四千块的包包是什么感觉。结果等了一个星期,包包从美国运到我这里之后,我郁闷了好久。除了颜色和皮质好一点,其他完全没有任何特别之处。
我心想,这就是四千块钱的包包?四千块钱的包包也没有比四百块钱的包包好太多呀?加上这个包包皮质特别软,装一个IPAD看起来感觉都变形了,蓝色也不好搭衣服。最终,那个包包我只用了两次,后来就再也没有用过。
那次之后,我开始意识到我对追求精致的目标搞错了。
对于某些人而言,他们买四千块钱的包包,和我买四百块钱的包包是一样的轻松。
所以我如果花十倍的价钱,去买一个别人轻易就买到的东西,那我所追求的精致,在这群人眼里根本就不成立。
如果只是为了让我显得比身边的人更精致,那格局也未免太小了一点。
从那以后,我对自己要“踮起脚尖”才能买的东西欲望消失了。
蔡康永在节目里说了一个故事让我深有同感。
他有一位年纪轻轻22岁的朋友,做美发业的,当时很喜欢一个奢侈品牌的腰包要一万多块钱,但是按他的实际能力,要分十二期才能买到。蔡康永对他朋友说可以先把这笔钱垫给他,这样他就可以提前买到那个包包了。
结果让他很感动的是,当他那位朋友去到那家店门口看着那个包包的时候,他心里想:我现在只要走进去这家店轻松就可以买到这个包包了,那我还需要这个包包吗?
那一刻他想通了,他之所以想要这个包包不过是满足自己内心的欲望,而不是自己真正需要这个东西,所以他没有买这个包包。
人的行为是由思维所决定的,当我们跳出我们原有的思维框架,用旁观者的角度去审视我们自己的时候,思维发生了变化,我们的行为也就随之发生改变。
所以下次当我们再遇到同样的事情,一定要想清楚3件事情。
1. 我们是在满足“欲望”,还是满足“刚需”?
2. 我生活的哪些方面会因为它而变得更好,还是只是让自我感觉良好?
3. 我到底做什么,才能让日后的我,轻易买到这些东西?
蔡康永最后还说了一句话:”我只能说我运气好,我就是喜欢精致的灵魂,超过精致的东西,我觉得读书的快乐持久,远超过一个包。”
我很庆幸自己和他有一样的想法,也希望你们既有精致的灵魂,也能轻易买到精致的东西。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凹凹成长研究所
每天记录我的读书笔记和成长心得,
和我一起每天进步一点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