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为什么一代人变成了一个人?

为什么一代人变成了一个人?

作者: RachelZoe | 来源:发表于2018-01-28 09:19 被阅读15次

    前些天看了许知远的访谈节目《十三邀》,在许知远的镜头下,几乎所有年轻人的表达方式、选用词汇、表情动作都如此相似。就连马东和罗胖,他们如此相似。有了许知远的对比,我才开始疑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充斥在周围的似乎总是同一种声音同一种现象同一种思维。我似乎看见一代人变成了一个人。

    许知远说的怀疑技术,我还不知道他怀疑什么?但也许技术能解释这个现象,当代年轻人是被互联网同质化的一批人。互联网驯化了一拨人,这一拨人再利用互联网制造发声,规训了一代人。

    我尝试脱离开互联网人的身份,解读互联网的本质是什么?所有互联网产品前两年开始,总说个性化推荐,但个性化的标签总流连于固定的几个词组,匹配方式也总产生在几个固定属性的实体中。个性化推荐系统在百度百科中有比较流行的解读。

    基于沉浸式体验,推荐你喜欢的,这在哲学上是合不拢的逻辑。有没有思想上的分化呢?思想分化常常体现在产品分化,但合理的产品设计理念应该是产品中自含生态,既有健康的信息生态、资源生态、渠道生态、社区生态,更应该在产品设计中蕴含思想生态。推荐就是体现产品人思想生态的模块。

    也正是由于太少意外、太多逻辑,整个互联网井然有序,让越来越多的人不知不觉陷入了互联网的驯化陷阱。比如搜索,在所有搜索词条中,被推荐几个逻辑的相关词。完善推荐逻辑的过程,像极了驯化过程。你能在任何一个APP,寻找蛛丝马迹。

    K.K.在《必然》写了科技新物种未来的演变过程。我不是怀疑科技,只是担心在演变过程中错失来不及记录的声音。相反我信赖科技,我怀疑的是做科技的这一代人。兴许是未能目及全貌。

    这代人同质化的表现在基于数据给出的答案里。

    在知乎上搜索“深圳”两字,排序前三的热门问答为“月薪一万在深圳市能过什么样的生活”。答主描述她的生活状态基本可总结为:简餐富己、乐享生活知识与世界。此答案获得了6k赞同,1k评论清一色羡慕与赞赏。配一句《荒野生存》书摘,大家更好理解这种生活状态:做一份真正有用的工作,然后休息,享受大自然,读书,听音乐,爱周围的人,这就是我对幸福的诠释。

    英国街头流行的酒吧文化,五六点的时候,酒吧门口一群西装革履的人,结束了一天紧张的工作,端上一杯啤酒,和周围的人谈天说地。英国比中国更哲学地生存,他们简化了享乐程序,浓缩成了街头文化。

    这两现象都是享乐主义的表现,也有更高级的,我没试过所以没法具体描述,路标高晓松马东等人。普通人最大的追求大概是如何把这一生过得不空洞,有点内容和意义,该享受的都享受了,该知道的都知道了。如此之外,在精神层次上来看,他们内核都是一类人,他们活在当下追求精神上的愉悦。

    当然就像坏人无法理解好人有多好,好人无法理解坏人有多坏一样,总有些我理解不了的人,他们有别致的精神追求。比如有些人是活在历史长河里的,他们关心生活的时代是否伟大?他们渴望伟大,渴望所有人都追求伟大。路标许知远。当然了许知远也说自己是享乐主义者,马东反倒说自己是悲观主义者。这都是相对而言的,对于普通人能理解的,在这个时代许知远活得没马东快活。

    人是天生的享乐主义者。而互联网是享乐主义的产物。互联网让更多人活成了享乐主义。但别忘了还有人是理想主义者。

    在命名标题的时候,我有些犹豫是否需要加上“时代之殇”几字,我的态度是悲观的,但很多人会以为是哗众取宠的。在读《哲学的故事》这本书的引言时,我也很排斥它采用了热烈太具倡导式的语言,让书本偏离了理性与真实。所以我最终决定不加时代之殇几字,单纯向大家提出疑问。这个疑问是否在理?文章是否不真实?也值得大家去思考。感慨下,历史总是轮回的,这些疑问在历史学家眼里,该是有多么可笑?

    这本是分开写的两段文字,但因有明显的因果关系,所以合在了一起。早醒迷糊,未及梳理完毕,暂搁。

    笔力未尽达,多见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什么一代人变成了一个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blaa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