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上半年读了刘建位著的《巴菲特基金投资6招》,当时还写了一篇《玩指数基金,这本就够了!》的读书笔记,并用这个方法选择了一支追踪沪深300指数的被动基金。
投资的效果倒是不错,这半年多指数涨了不少,但另一个问题来了:沪深300一直涨,还能买么?还有没有其他的指数标的?
现在看来当时说“够了”还远远不够啊,今天就再来聊聊指数基金的估值。
先来回答第一个问题
沪深300指数一直涨,还能买么?
能不能买,主要看有没有高估。所以这其实问的是一个指数估值的问题。目前关于指数估值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第一种就是市盈率法,一般而言15-18倍的市盈率是正常区间,15倍以下则是低估,可以安心购买,18倍以上则相对高估,建议停止买入,持有至卖出目标价止盈即可;
另一种方法是格雷厄姆的盈利收益率法,这个方法有两个条件:1.盈利收益率要高于10%才值得投资;2.盈利收益率应该要高于长期国债(一般为十年期)收益率的两倍以上才有吸引力。
那么这个盈利收益率是什么概念呢?其实很简单,就是市盈率的倒数。格雷厄姆把这个盈利收益率比作国债的利息收益率,如果还没有国债收益率高,则不如直接投资国债。以当前的沪深300指数为例,(2018年1月19日)滚动市盈率为16.39(正常),盈利收益率为6.1%(不到10%),而目前十年期国债利率为3.96%(低于其两倍)。所以我的结论是,沪深300指数为正常估值区间,如果严格按照低估标准进行购买,则不适合继续购买。
那么就来到了第二个问题
沪深300指数不低估了,那还有没有其他指数标的?
确实有的。下面我们一一道来:
第一类是覆盖了整体市场的指数类型,主要是沪深300指数、中证500指数和恒生指数:
沪深300指数:中国沪深两市市值最大、流动性最好的蓝筹股,也常常被很多基金拿来作为业绩对比;
中证500指数:剔除沪深300成分股之后的中小盘成分股,与沪深300指数互补,覆盖中国股市;
恒生指数:香港股市市值最大、流动性最好的蓝筹股,代表着香港股市的发展趋势;
第二类是蓝筹of蓝筹股,相当于我们所说的“龙头股”指数,A股市场主要是上证50指数,与之对应的港股指数是H股指数(也称恒生中国企业指数),主要用以量度在香港上市的中国企业表现;
第三类则是红利指数,追踪股票市场中那些现金股息率高、分红比较稳定的股票,主要有中证红利指数、上证红利指数、深证红利指数和红利机会指数,前两个都好理解,红利机会指数是标普公司针对中国市场所开发的红利指数。
这些指数的估值情况如何?
我们用一张表来概览一下:
![](https://img.haomeiwen.com/i2648611/a0a7d4b6eee6ecc0.png)
按上述的估值方法来看,当前比较低估的就只剩上证红利指数了。
而至于追踪上证红利指数的基金如何筛选(其实只有一只场内基金)、何时购买等问题,就要再回到单个基金估值这个问题上来了。之前写过一篇,在此就不再赘述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