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撩开夹门关的面纱》第二篇 铜浇铁铸的骨骼
第四节 香严寺
《香严寺史记》:“公元前140年,西藏佛教传入。220年摩诃设堂、建庙,366年寺庙规模开始扩大。 到581年,建成四周有围墙、内部相通、每边长为五间房的两个大四合院,内设酱油坊、织造坊、染坊、藏经阁、戒律院、舍利塔、藏经塔、粮柴院等72房。
“史载香严寺‘创于汉,兴于唐,毁于梁唐晋隋之间,再盛于宋、元之际,衰于明’。唐时李世民为超度死难将士而重建,因‘香光庄严’,将原名‘长寿寺’改为‘香严寺’。 武则天时期,香岩童子私降大雨解旱,触犯天条,圆寂于此。武建寺,名香岩寺。因岩与严同音,人称香岩童子为香严童子,香岩寺为‘香严寺’。
“ 1506至1521年间,僧人园和又建成的天王殿。1576冬遭火焚,1645年又遭兵灾。1744年,僧人严青改天王殿为大雄宝殿,之后社会动荡,信仰转移,经分、拆、烧后,仅余遗址。1990年开始复建,1993年春分,建成今大雄宝殿。1994年3月20日,杨发祥、邹林成、冯锦文等,举办了盛况空前的香严寺文化艺术节。
“ 1995年,接僧人释照发大师来寺主持,又加修葺成今貌。虽然至今原寺建筑面积,只恢复了不足四分之一,却是夹门关地区唯一有僧人常住、香火最旺的寺庙。”
传说,唐王李世民得了一种怪病,整日恍恍惚惚,一闭眼,就听到神嚎鬼哭,向他喊冤索命。几经太医调治,终无起色,只有秦琼或尉迟敬德来问安时,才觉神情气爽,就命这两位大臣轮流陪驾。时间一久,觉得这也不是个办法。魏征让画工按二人的形貌画了两张像,挂在宫门上。从此,那些冤魂恶鬼,再也没有来惊挠唐王。唐王设宴,文武大臣山呼万岁,唐王说:“朕能病愈,全仗上天神佑,大唐社稷的宏福。朕还有一事一直挂在心上:当年为我大唐江山,征南战北,不少将士生时不能与家人团聚,死后鬼魂无所安落,朕有心修建几处寺院,做番水陆道场,超度那些亡灵幽魂早日升天。不知那位爱卿愿代朕督监此事?”尉迟敬德说:“万岁,当年正定府大佛寺是臣监造,这次臣愿代主督监”。
唐王觉得不错就立即下旨,尉迟敬德带领宝林、宝庆、宝怀三个儿子和勘舆、营造、丹青工匠人等一行人马,来到夹门关清江与白沫江的交汇处。经过一番忙碌后判定,这个风水宝地,必出龙凤。尉迟恭速禀皇上,唐王立即命尉迟敬德督造。到了贞元年间,德宗皇帝又赐了一块香严寺的匾额,香严寺名就一直沿传下来。
据《香严禅寺中兴碑》记载:香严寺是大唐南阳慧忠国师的道场。慧忠圆寂后,按其遗愿从长安送回党子谷白崖山清风岭建塔归葬,唐代宗遣使者送慧忠。慧忠入塔时,高官送葬,人流如潮,香烟袅袅,经月不散,遂取佛家经典中常见的“香光庄严”之义,将原名“长寿寺”改为“香严寺”。
在佛教《楞严经》中,记载了香岩童子在香严寺得道的过程:“香岩童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闻如来教我谛观诸有为相,我时辞佛,宴晦清斋,见诸比丘烧沈水香,香气寂然来入鼻中。我观此气,非本非空,非烟非火,去无所着,来无所从,由是意销,发明无漏。如来印我得香严号。尘气倏灭,妙香密圆。我从香严,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香严为上。”
传说,当年武则天当政时,天下大旱三年,颗粒无收。就悬赏告示天下,谁解除旱情,封万户侯,赏万两银。一天,一个衣衫褴楼的出家人揭了皇榜。守卫看到他这副样子,很不情愿地勉强让他进宫。进宫后,嚷嚷着谁也不见,单单要见武则天。见了武则天也不称呼万岁,武则天因自己也出过家,也没有难为他。他说要想祈雨,必须先洗脚。宫女端来一盆水,让他自己洗。他却脱掉鞋子,伸出一双黑黝黝的脚丫,脚面上结着一层厚厚的黑痂子,笑着对武则天说,你若真心求雨,就亲手给我洗脚吧!武则天转念一想,能做出如此怪异之事,必定是不同凡响之才。就用水随便往他脚上撩水,水刚滴到他脚上,门外就有人惊喜来报:“下了!下了!”
武则天知道遇到神人了,就开始认真地为他洗脚了。洗得越带劲,外面的雨就下得越大。大旱得到解决,天下黎民百姓一片欢呼。武则天问这他要什么赏赐,他摆摆手说:“我乃是天宫香岩童子,此次下凡专为搭救百姓。今日私降大雨,触犯天条,死在眼前,我不要任何赏赐,只求一棺之地。”武则天连连答应。他又说,“我死之后,将尸体绑到午门外那只白象鼻子上,任它随意拖去。走到白象停下的地方,就修一间寺庙。走到白象死的地方,便是我的安身之地,再修一座寺庙就行了。”说罢,仰天一笑,圆寂了。
武则天热泪满眶,遵嘱将他的尸体绑到午门外那只白象鼻子上,让白象拉着和尚自己走。在夹门关香严寺这个地方,白象嘶叫三声倒地而死,武则天就命人又在此地建造一座寺庙,也取名为“香岩寺”。因“岩”“严”同音,后人就成了“香严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