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读后感
自从年初制定每天坚持看书计划之后,拉了一些小伙伴加入了我自建的读书群,目前为止有认识的或不认识的共9人一同参与,且到目前已经运行了近5个月。习惯早已养成,但总觉得缺了点什么。于是我把过去5个月所看14本书的清单拉出来数了数,发现有的书我竞已然忘记讲的是什么。心里一顿失落,甚至怀疑起坚持看书能否达到我所想要。偶然间看了篇文章讲到读书的方法,提到不止要看而且要想。想想也是,很多书看了之后就扔在了一旁,不管不顾,颇有点完成任务的感觉。孔子都说了学而不思则罔,看来是我没有找到正确的路。那么只有赶紧动起来。
《免费》,长尾理论作者安德森于09年发行的书。在那个年代的美国,在免费道路上有名气一点的也许只有Google通过广告可以盈利,Facebook那会儿依然还在烧着投资人的钱摸索着如何盈利。而当时的中国,已经有很多产品在实践着免费带来的好处了,最粗暴的莫过于音乐行业了,盗版音乐平台带来了巨大的流量,然后再通过广告将这些流量变现达到盈利(当然从长远来讲对音乐生态是有着非常大的负面作用)。
免费主要的商业模式:直接交叉补贴、三方市场、免费加收费、非货币经济。
直接交叉补贴:买双鞋送双袜子,这种方式在购物时最为常见
三方市场:广告模式,新闻、视频网站比较多
免费加收费:先免费使用一段时间然后才收费,软件行业比较常见,化妆品小样也属于这个范畴
非货币经济:换粉
我们可以仔细分析一下几种模式背后的逻辑,购物的时候买双鞋送双袜子,其实袜子的成本早已算到了鞋子利润之中;看新闻的时候广告的曝光也达到了广告商的目的,视频网站的广告除了增加曝光,越来越长的广告也可以转化一部分用户购买会员;而先免费再收费的软件则更不亏了,对于习惯这款软件的用户,带来的将是更加长期的收入;非货币经济则更多的是在交换一些关注或者声誉,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再通过其他方法变现。每种模式的背后都需要满足等价交换的道理。
前些年我还在淘宝工作的时候,当时做了一个小产品叫淘免单,玩法就是组织一票商家提供少量免费的商品,搭建一个活动页面吸引用户过来,然后用户通过参与活动的方式来获得这一批免费的商品。活动方式的目的是吸引用户去商家的店铺里面逛,方式上比如让用户去商家店铺找答案,然后回来我们的页面填写答案,再按照一定的抽奖机制选取获得免费商品的用户。抛开表面的这些东西,原理就是利用免费的商品吸引用户去商家的店铺,而后带来店铺的成交。做这个平台的初衷也是希望用打破底线的价格聚拢流量,再打造一个广告平台。其实那会儿在淘宝还有一个同类型的产品叫试用中心,背后的逻辑也是类似的,当然现在这个中心还在,但是一直都不是很火。在做这个小产品之前,我以为免费能够获取到足够量的用户,但实际上免费所要付出的成本依然需要精打细算,比如从这个平台能带来多少用户,这些用户的贡献转化率是多少,如果太低了,那么他们在这个平台投放广告的热情就不会太高,久而久之就没有了商家,自然也就无法支撑平台的运营。
看完这本书回过头来再想想,也许当时做实体商品真的很难做到实际的免费,毕竟有边际成本存在。其实我们所有看到免费的背后,都潜藏着一种回本的机制。商家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他们一定是抱着具体目的才会发起免费的活动,哪怕这次真的是赔钱,那也会是赚个吆喝,然后下次再赚回来。当然越来越多的数字商品则让免费成为了一种可能,比如视频、音乐、电子书等等。随着用户越来越多,这些数字内容的边际成本将分摊到越来越低。而版权的价值将会体现在IP里面,又或者在音乐领域,通过免费音乐聚集了很多粉丝之后再开个巡回演唱会捞一笔?总之,不管是不是真的免费,我们需要看清的应该是免费背后的那套商业逻辑。
最后打个小广告,如果有愿意和我一起参加坚持看书活动的朋友,可以添加我的个人微信(微信号:tongjin77)。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