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未来科学大奖得主致高考生:逆风前行 向阳而生

未来科学大奖得主致高考生:逆风前行 向阳而生

作者: 未来论坛 | 来源:发表于2018-06-21 15:42 被阅读20次

2018年的高考已经结束了,它不仅验证了你过去的努力,同时也象征着你们的青春岁月已经结束,即将开启下一段人生旅程。在这个伟大的时代,一场高考并不是“赢得所有”和“输掉一生”的旋转门,人生的打开方式有很多种,如何在人生纵横捭阖,关键还要靠自己不断的拼搏和努力,通过五位获奖人的故事,希望能为学子们带来启迪和方向。

2016年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获奖者卢煜明:保持好奇 追寻真理

卢煜明出生在一个典型的严父慈母的中国式家庭。父亲是精神科医生,母亲是音乐老师,他还有一位弟弟。卢爸爸虽然平时自己工作很忙,但仍然对两个儿子严格管教。卢爸爸要做会议发言的彩排时,会让两个儿子当听众,甚至会让小卢煜明给他准备幻灯片,卢煜明简直就是在院长级别的医学讲习中长大的。卢爸爸还从小鼓励卢煜明多画画,因为这是医学学习的基础。他经常说,一幅画作胜过千言万语。卢妈妈则擅长钢琴和声乐,也会把自己的技能向两个孩子倾授,不过似乎卢弟弟对钢琴更加热情,也学得更好,卢煜明对音乐则爱恨交加。他想,我遇到问题有我自己的解决方式,光学弹琴很无聊,但如果设计一种演奏方法,可能会更感兴趣。

青少年的卢煜明对科学的世界一直保有无穷的好奇心,喜欢阅读《科学美国人》、《Discovery》等杂志,跟着文章一起思考,要是发现自己的想法能和专家们重合,就很兴奋。

在科学和艺术的双重熏陶下长大的卢煜明选择了剑桥,花了两年时间完成医学临床前期课程,第三年研究基因克隆。

卢煜明

将对生活细致入微的体察,融入到科研思维里,或许就是卢煜明所追求的美感。身边人评论卢煜明时说,他若想到了一个问题,不管是大是小,都不会放过,一定要搞清楚这个问题为什么会出现,并一定要找到解决的办法。但他并不会因此牺牲生活,他喜欢看电影,还会在周末同妻子一起打高尔夫,假期一起旅行。也许正是对科学和生活的双重热爱,对两个世界的深刻体验,有了跨界思维才有机会交汇碰撞,擦出火花,带来重要突破。

1997 年 1 月,卢煜明接受了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病理系高级讲师的职位,回到了祖国。从1989年,卢煜明团队就在研究利用DNA技术发现孕妇血浆中的胎儿细胞,根据此项研究,2011年卢煜明团队研究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技术因对唐氏综合症筛查的准确率高达99.7%,所以仅用了10个月,这项检测技术就在美国开始临床的推广了。至此,研究了22年卢煜明终于给了自己一个交代。接着,他想,这项技术还能不能再干点别的事?于是他和他的团队开始了对鼻咽癌的研究,他们想看看能否从早期就筛查出鼻咽癌患者。2017年8月,《The New EnglandJournal of Medicine》刊文关于卢煜明团队通过液体活检筛查早期鼻咽癌的成果。通过这项检测,卢煜明团队对20174名40-62岁的中国男性志愿者进行了筛查,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97.1%和98.6%。

科学是对未知的探索。卢煜明感觉自己就像一个科学旅途中的旅人,每天都会行至此前从未到达过的地方,不断探索,这也是最令人激动的一点。自然如此美丽,许多答案在被揭晓之前,所有人对其都毫无头绪,这也是科学的奇妙所在。能将脑中的想法呈现,应用在帮助他人上,非常有意义。

“科学研究本就是对未知的探索,因此失败是常态。但要吃一堑长一智,哪怕每次只是前进一小步,最终还是会跨越障碍。请保持耐心,只要这是一项有意思工作,就值得做下去,保持耐心,终会得到回报。”——卢煜明

2016年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奖者薛其坤:挑战自我 突破极限

仅从薛其坤的履历来看,35岁当教授,41岁就成为中国科学院最年轻的院士之一,50岁攻克量子世界难题,可谓一帆风顺。但实际上,薛其坤的科研之路并不平坦。

1984年薛其坤开始考研,结果考了三次才考上中科院物理所。毕业的时候,因为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薛其坤只好跟着导师继续读博,从事表面物理的研究,直到1992年6月才迎来转机,进入日本东北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学习。但让薛其坤始料未及的是,自己科研路上考验才刚刚开始。薛其坤对那段岁月记忆犹新,“每天就是三件事,吃饭、睡觉、搞科研。有的时候困得坐在马桶上都能睡着。”除了体力和毅力上的考验,语言不通则是精神上的折磨。薛其坤几乎听不懂导师的指令,当导师和同学们一起做实验的时候,他连碰都不敢碰,只能怔怔地看着。

薛其坤

1996年,薛其坤受邀在物理学界规模最大的美国物理学会年会上做报告,但是糟糕的英语口语让他面临挑战而不知所措。为了保证万无一失,他把要讲的每个单词、每句话写下来,模拟练习了80多遍。不但纠正发音,还把演讲进度控制到秒,连每个单词做什么手势,他都练习到位。1999年,他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满腔热忱地回到中国工作。50岁这年,攻克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重大发现,让薛其坤声名鹊起。后来,论文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引起世界物理学领域轰动。著名诺贝尔奖物理学家杨振宁激动不已,“这是从中国实验室里,第一次发表出了诺贝尔奖级的物理学论文!”

每当回顾自己的科研之路,薛其坤都会淡然地说:“每个人在成长路上的探索过程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克服困难的过程,就是追求极致、达到快乐的一种方式。”

“也许你的基础不一定扎实,但希望你用努力去补齐短板,认真勤奋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做到的。”——薛其坤

2017年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获奖者施一公:想成为佼佼者 必须更加努力

施一公的父亲毕业于哈工大,母亲毕业于北京矿业学院(今中国矿业大学),他还有两个姐姐、一个哥哥、一个表哥和一个表姐。施一公回忆,1977年下半年国家宣布恢复高考后,引来了全国570万考生报考。他的父亲也开始给大姐、表哥和表姐辅导课程。通过哥哥姐姐们刻苦的学习和父亲悉心的辅导,最后都取得了不错的高考成绩,这让施一公记忆犹新,让他相信只要足够努力就会成功。

施一公

在父亲的影响下,施一公开始自学五年级的功课,并尝试跳级。1985年夏天,他在全国数学联赛中获得河南省第一名,被保送进入清华大学生物系学习。本科毕业后,施一公选择了留学,在美国一流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读取了生物物理博士。在博士后研究课题期间,他就被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聘为助理教授,2006年5月,施一公回国参加学术会议,母校清华邀请他回国工作,考虑了一晚,施一公就答应了。仅仅在一夜间,他就决定放弃国外名校的优厚条件,因为在施一公心里,能为生他养他的国家做点事儿,比什么都重要。

2007年回国,在清华大学建立实验室时,施一公就为自己定下了目标,力争世界一流。回国8年内,施一公为国家招揽了80多名世界顶尖的优秀科研工作者。在他的带领下,清华大学的科研实力在生命学科增长了不止一个数量级。到2017年获得百万美金的未来科学大奖,并筹办西湖大学,施一公一步一个脚印,通过的严格的自我要求和不断的辛勤付出,在创一流的路上,越走越宽。

“我们不去攀比个人待遇的高低,因为每个人已经丰衣足食了,我们更应该攀比科学贡献的大小,攀比对国家贡献的大小,在生活上知足常乐,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上,在对国家贡献上不知足而常乐。”——施一公

2017年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奖者潘建伟:喜欢什么 就学什么

参加高考的同学应该都听说过潘建伟教授,因为他和他的团队在量子通信研究方面的巨大成就一文就出现在了今年高考的语文试卷中。

潘建伟从小就认为自己学习不好,唯独在物理上如鱼得水。他对物理的热爱从中学一直延续至今,学习牛顿的万有引力,学习太阳、星星的轨道计算,掌握简单的科学原理,感受宇宙中的奥秘,令潘建伟激动和满足。为了能在大学继续研究物理,他甚至放弃了保送浙江大学热门专业的“金门票”。17岁,他如愿以偿的考进中国科技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在那个“搞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的年代,潘建伟一头扎进了别人认为没前途的基础物理研究。

潘建伟

日前,潘建伟在央视《朗读者》中幽默的说:“写拼音对于我来说是最折磨人的事情,但是后来没想到我上了初中发现,还有这么简单的学科,那就是物理”。正因为他对量子物理的无限热爱和执着追求,从回国创建实验室,到世界上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的成功发射,再到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的正式开通,潘建伟和科研团队让中国在量子通信技术和应用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2017年9月,潘建伟获得了未来科学大奖,同年12月,入选《自然》2017十大科学人物、获称“量子之父”,并于今年入选《时代周刊》百大最具影响力人物。

“选择不应该被浮躁的环境影响,如果没有兴趣,不是擅长,选择就是徒增烦恼。不能整天考虑做这项事业能不能赚钱,做事业要有选择的胆量和放弃的勇气,所以一定要遵从自己的内心,不功利,不畏缩,事事瞻前顾后是成就不了事业的。”——潘建伟

2017年未来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获奖者许晨阳:专注和坚持才能走的更远

许晨阳在很小的时候,就能感知到自己对数字的感觉“还可以”,他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霸,不会“通吃”所有学科,但会在数学竞赛上会多花一些精力。“没有觉得自己明显比别人聪明很多”的许晨阳在1999年,参加全国级别的数学竞赛,这也是许晨阳唯一一次参加全国级的竞赛,之后,凭借数学竞赛的优异成绩,被保送到北京大学数学系。

大学是一个分水岭。在他看来,初高中时接触的数学“漂亮”、“精致”,是人类在一、两千年前就知道的东西,像“小池塘”。但到了大学,接触的是“几百年来很多非常杰出的思想搭建起来的东西”。许晨阳感到自己像是从未见过大海,突然有一天见到了,“特别兴奋、特别激动”。在进入大学之后,许晨阳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学习中去了。在不上课的时候都在图书馆里学习自己想学习的东西,走在路上没事的时候就在想自己究竟学了哪些东西,他不是把书看过一遍就算学过了,而是将书本知识转变为对学科的认识与理解。

许晨阳

也正是在大学本科,许晨阳和代数、几何正式打了照面,此后,他就以这个同学们都觉得有难度的领域作为职业。由此,代数、几何成为他在北大的研究生阶段、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博士阶段、在麻省理工学院的任教阶段,一直至今的研究主题。

许晨阳自己在做学问的过程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当年做博士后的时候,也遇到研究的问题怎么都解决不了,但是他并没有就此放弃了,而是不断的寻找原因,突然有一天意识到那个方法是完全错误的,那一刻获得了一种解脱,去尝试做新的事情,可谓“柳暗花明又一村”。因此很多时候搞清楚自己为什么失败,这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除了一些极少数超群的大脑以外,最后能决定他走得多远的还是专注和坚持。”——许晨阳

科学家中学霸多,他们的成功跟聪慧的天资、良好的家庭教育分不开,而他们超越常人的努力和拼搏却是让成功之路更稳更顺的法宝。所以,“比你优秀的人不可怕,可怕的是比你优秀的人比你更努力”。还有什么理由不奋斗呢? 高考不是“一考定终身”的宿命论,放平心态,不管结果如何,都要始终保持不断进取的态度。只有奋斗不息不止,才能成就多姿多彩的绚丽人生。

未来科学大奖

未来科学大奖:大中华地区第一个由科学家、企业家群体共同发起的民间科学奖项,关注原创性的基础科学研究,重在奖励在大中华区取得杰出科技成果的科学家(不限国籍、性别、年龄)。

相关文章

  • 未来科学大奖得主致高考生:逆风前行 向阳而生

    2018年的高考已经结束了,它不仅验证了你过去的努力,同时也象征着你们的青春岁月已经结束,即将开启下一段人生旅程。...

  • 2018未来科学大奖揭晓,袁隆平等7位科学家获奖

    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主席、北京大学田刚教授介绍2018年未来科学大奖评奖情况。 2018 未来科学大奖 Futu...

  • 向阳而生,逆风飞翔

    成长本来就是一个逐渐孤立无援的过程,你要努力强大起来,然后独挡一面。 向日葵是乐观的象征,因为它从来都不会哭泣,它...

  • 向阳而生,逆风飞翔

  • 向阳而生,逆风飞翔

    世界怎么了?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世代更迭,往事如烟 浮云般苍茫变幻的荣华安乐 在罪恶历史的尾声传来震惊的呼喊 满...

  • 直面逆风,向阳而生

    勇敢有时候可能才是救命的良药。畏惧,一退再退,终究无路可退。能救自己的其实就是勇敢的面对。 有时候我也在问自己,明...

  • 逆风生长,向阳而生

    在命运没有眷顾你的时候,沉淀下来,不要心急,因为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也许挫折难珂,但当你踏过去之后,你就会发现,原...

  • 向阳而生

    不一定逆风翻盘,但一定向阳而生。 逆风翻盘的机会不是每个人都会有,也不一定都可能成功,但是向阳而生,一定会让你永远...

  • 2018-06-22

    逆风翻盘,向阳而生! 希望小男孩也可以考好,all my bless to you.

  • 《逆风翻盘 向阳而生》

    两天内学到两个新词,新鲜又不陌生,一见如故,很是喜欢。填坑力是公司CEO某天在公司大群里发的一张图片,逆...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未来科学大奖得主致高考生:逆风前行 向阳而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btcy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