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在微博上看到一张图。列夫托尔斯泰的两天的日记。
第一天,两句话,做了个决定。
第二天,两句话,还是做了个决定。否决了自己第一天的决定。
我看到这张图第一时间就保存下来。原想把他的时间和名字打马赛克,问问群里的家长朋友们怎么看这个日记。我预设的结果是大家都觉得这是“流水账”,没有记录的意义。
不过我觉得还可能有另外一种结果,那就是不是自己家娃写的,都能理性对待,如果是自家娃写的,那就另当别论。
我比较喜欢微博上的评论:满满的真实感扑面而来!
我认为这就是日更的初心。不管为什么而写,写的好不好,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表达的需求。
我有写日记的习惯,从小学四年级开始为完成作业而日记到养成习惯,就是因为我发现日记能记录我的生活,而我有记录的需求。发泄情绪、记录重大事件,自我剖析、期待明天等。
对托尔斯泰有点了解的,一定会知道这短短的几句话里,是他内心波涛汹涌的浓缩,是“而今识尽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无奈和挣扎。
所以,不管我们为什么来日更,写就对了!不带目的地写作会有更多的惊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