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六年,在一个城市共同工作三年,后来选择独自闯荡两年,终于在毕业的第六个年头,我们相约着再次见面。
记忆里,她总是瘦瘦小小,温温柔柔的样子,我喜欢表达,她擅长倾听,但因为有着敏感细腻的共性,我们总能被一些日常小细节打动,这种一拍即合的默契让我们无话不谈。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她在我这,是“美好”的代名词。
比起我情绪的易燃易爆炸,她的温柔和淡然,总能使我情绪降温,去除戾气,似乎只要待在她身边,我就能回归恒定,情绪稳定。
某种程度上,我是依赖她的。
我一直觉得,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人面前所呈现出的气场是不一样的。就好像,标榜为不爱操心的我在她面前,俨然是爱操心的老妈子人设,力气大,走的快,出行的时候会理所当然分担她包裹的重量;会细心计算每趟地铁始发时间以避免差那么一点儿没赶上的懊恼;会提前标注车站路线图以求让她在短时间内迅速进站。
可明明,当我和另一位身为人母地朋友B出行时,她会细心剥好葡萄皮给我,连见面碰头的时间也要精确到按分钟来算,我在这些时刻里,心安理得享受着被人照顾,将个人主导权完全交付地惬意。
而朋友与朋友之间的属性也是不一样的。
我可以和她畅聊文学作品中,作者某一句出神入化描写人物细节地典型;
但生活中的琐碎小事和麻烦又只得向经验丰富地朋友B寻求帮助;
维系我们之间不同相处方式地秘诀是:
在我的好友圈,不同的人都管辖着我心灵出口的不同领域。
我可以就自己的浪漫灵光随时随地与她分享,并总能收获一个不扫兴的回复。
也能倾听朋友B地家长里短,偶尔在指点她女儿作业上发挥余热,调动自我价值。
一路成长,共同经历,总是游走在需要和被需要两端。
换一个角度,正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足够多面,所以才有那么多充斥着因缘际会地巧合和故事发生。
#流淌地情绪#好友无需多,交心就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