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再读《安娜·卡列尼娜》39

再读《安娜·卡列尼娜》39

作者: 宋林科律师 | 来源:发表于2023-08-22 17:27 被阅读0次

第八部 (十三至十六章)

尽管在上一章列文明白了生活的意义在于行善和爱人,但他关于人生的思考仍在继续。日常生活中细碎的行为和事件,也会引发他对信仰和人生意义的思考和探索。

孩子们在玩有趣游戏时,糟蹋毁坏了一些他们赖以生活的物品,被母亲吉娣发现并受到批评却不以为然的样子,既让列文感到惊奇,同时又引发他的深思。“好吧,如果丢下孩子们不管,让他们自己去做杯子,挤牛奶,以及诸如此类的事,他们还会淘气吗?不,他们都会饿死的。好吧,如果听任我们放纵欲望和思想,抛弃上帝和造物主的概念,那将会怎么样!或者不懂得什么是善,不解释什么是道德上的恶,那又会怎样!”

"好吧,不懂得这些道理,你们去建设建设什么东西看!

我们往往只会破坏,因为我们精神上是满足的,就像孩子一样!”

“那种使我精神平静并同农民一致的使人快乐的知识是从哪里来的?这些东西我是从哪里得来的?

我从小受的教养要我信奉上帝,我是个基督徒,这辈子充满基督教赐予我心灵的幸福,我的整个身心洋溢着这种幸福并且赖以生活。可是我像孩子一样幼稚无知,不了解它,总是破坏它,也就是想摧毁赖以生活的东西。一旦遇到危急,就像孩子饥寒交迫一样,去向他求教。而且我还不如孩子,他们因为淘气而驯顺地挨母亲的责骂,我却认为我那种幼稚的胡闹对我并没有什么损害。”

列文由此想到教堂和教义,并有了自己的心得。“如今他觉得没有一条教义违反它的主要信仰——作为人类唯一天职的对上帝、对善的信仰。”他为自己的领悟激动得泪水夺眶而出。

在接下来的十四章里,列文暗下决心用信仰的力量约束并指导自己的生活。“今后我同哥哥再不会像以前那样疏远,再不会争吵了;我同吉娣再不会吵嘴了;不论来客是谁,我都要待他客客气气;我对仆人、对伊凡的态度也会两样了。”但只要一接触现实,他就无法保持良好的情绪。该吵架还是吵架,该生气还是生气。只是他的内心还是很安宁的,他新近觉醒的精神力量也是完整无损的。

在十五、十六章,列文就志愿兵去土耳其参战,解救斯拉夫弟兄一事的意义以及人民意志的含义,人民意志与政府、宗教组织的关系等重大问题同哥哥柯兹尼雪夫和卡塔瓦索夫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柯兹尼雪夫高度赞扬这些志愿兵的行为,当然也包括伏伦斯基,他不光自己去,还出钱带一个骑兵连去。(托翁在这儿告诉读者们伏伦斯基的讯息,也是他在广大读者面前最后一次出现。)但老公爵和列文却对志愿兵去国外参战表达了消极的看法。

非常有意思并让广大读者震惊不已的是,托翁或许也不会预料到,他这部巨著反复提及的斯拉夫人、斯拉夫民族,会在一百多年以后,发生兄弟相残的鹅鸟战争。还将世界各国牵扯其中。柯雪尼雪夫与列文兄弟的争论,似乎代表两大对立阵营的粉丝在演讲一样,让读者产生无尽的遐想。

列文说:“我认为:一方面,战争是灭绝人性的残酷行为,任何个人,更不用说一个基督徒了,不能承担发动战争的责任,只有政府才能担负这种责任,它也无法避免卷入战争。另一方面,按照科学和常识来说,在国家大事上,特别是在战争这种事上,公民不得不放弃个人的意志。”

柯兹尼雪夫和卡塔瓦索夫同时用想好的道理反驳他。

“对了,问题就在这里,老弟,有时政府不能执行公民的意志,社会就起来表示态度。"卡塔瓦索夫说。

不过,柯兹尼雪夫显然不赞成这种反驳。他听到卡塔瓦索夫的话,皱起眉头,说出不同的意见:“可不能这样提问题,这里谈不上什么宣战不宣战,只不过表现人情,表现基督徒的感情罢了。骨肉同胞和同教弟兄遭屠杀。唉,即使不是骨肉同胞和同教弟兄,而只是一般的儿童、妇女和老人,也不能见死不救哇。一旦动了公愤,俄罗斯人就会赶去制止暴行。譬如说,你走在街上,看见醉汉殴打妇女或孩子,我想你一定不会问有没有向这人宣过战,就会向他冲过去,保护受欺负的人。"

"但我不会把他打死。"列文说。"不,你会把他打死的。"

“我说不上来。要是看到这样的情景,我可能感情用事,但事先我可不敢说。遇到斯拉夫人受压迫,那就不会有这样的感情冲动了。”

“我不需要问,"柯兹尼雪夫说,"我们看到过,我现在也看到,成千上万人牺牲一切,为正义的事业出力,他们从俄国四面八方来,明确表示他们的思想和目的。他们捐出钱来,或者亲自出发,直率地说出为了什么。这到底表明什么呢?"“这表明,照我看,"列文开始有点激动,说,"在八千万人民中总会有几百个,甚至像现在这样几万个在社会上没有地位的亡命之徒,他们随时准备投奔普加乔夫一伙,奔往基发,奔往塞尔维亚……"

“我对你说,不是千百个亡命之徒,是最优秀的人民代表!”柯兹尼雪夫十分激动地说,仿佛在保护最后一点财产。“还有捐款呢?这可直接反映了全体人民的意志啊。”

“ '人民'这个词的含义太笼统了”列文说,“乡下文书,学校教师,再加上千分之一的农民,也许知道是怎么一回事。至于其余八千万人,像米哈伊雷奇那样,不仅没有表示他们的意志,他们根本不懂为什么要表态。那么,我们到底有什么权利说这是人民的意志呢?"

书中以上这些内容,乍一看,似乎就是针对眼下这场战争的不同世界舆论。笔者有点惊呆了的感觉。伟大的列夫·托尔斯泰,您也太有先见之明了吧!真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呀!

相关文章

  • 20220402《安娜·卡列尼娜》

    20220402《安娜·卡列尼娜》列夫·托尔斯泰,观影有感 安娜·卡列尼娜作为上流社会的贵妇,一直生活在丈夫卡列宁...

  • 《安娜·卡列尼娜》:19世纪俄国上层贵族的众生相

    《安娜·卡列尼娜》,列夫·托尔斯泰著于1873~1877年,距今140多年,主要写俄国贵妇人安娜·卡列尼娜的婚...

  • 106. 比谁都美的女人

    在《安娜· 卡列尼娜》中,托尔斯泰通过吉娣的眼睛描写了一位比谁都美的女人——安娜· 卡列尼娜。 吉娣见到安娜,还没...

  • 安娜.卡列尼娜后传

    安娜.卡列尼娜后传 安娜卡列尼娜站在引路天使面前,等待着天使将其带入地狱或天堂。 天使对安娜说“自杀的人只能送进地...

  • 舞剧《安娜卡列尼娜》(艾夫曼芭蕾舞团)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安娜卡列尼娜》 列夫托尔斯泰的鸿篇巨作《安娜卡列尼娜》让我们认...

  • 《创意写作》读书笔记(二十六)小说的开头

    小说开头的重要性,以经典名著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为例。 我们读者读到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的开头,仅...

  • 当爱情面临道德,安娜到底是对是错

    ——读《安娜.卡列尼娜》有感 大概是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不尽相同吧,初读《安娜卡列尼娜》,艳羡这个美丽的女子...

  • 我读《安娜.卡列尼娜》

    我读《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悲剧,一个由婚外情引发的悲剧。 安娜原本有一个看上去还不错的家庭,...

  • 浅谈安娜·卡列尼娜形象

    引言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小说中的主人公。在贵族思想根生蒂固与农奴制改革的背景下...

  • 清醒去爱,当心成害

    这是我看过意大利电影《安娜卡列尼娜》想到的一句话。 安娜卡列尼娜,身为贵族伯爵夫人,生活优渥,位尊人前。但是她不甘...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再读《安娜·卡列尼娜》39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byum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