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在吃早餐时看了一篇文,里面的内容令我细思极恐,说到大部分人经历的最不划算的事情就是上学了。就拿小学->中学->大学每天8小时学习时间(除去假期)来说,也花了人生大部分时间,更何况很多人其实在假期也有学习。可是,我们却发现,花了那么多时间来学的东西在日后的人生道路上能用到的却没多少(比如物理课上学的电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你用上了么?)...如果说我们拿这些时间去专注练习一项技能,说不定有更大的概率成为某方面的专家。
是的,理论上这么想没毛病。但是,上学这件事也不是我们所能决定的,通常是父母决定的,而父母为啥又要让孩子上学呢?因为我们是存在于社会中,社会有它对应的社会制度,生存于其中的人类都按照这种制度所制定的规则来生活,所以,父母是按照这种“规则”来做决定的。
嗯,那么我们上学为啥不能就挑选一项去专研呢?同样地,也是由于规则的约束,由你踏入校门那一刻(甚至你还没踏入),就已经决定了你要学哪些东西(语文数学英语...)。更重要的是这背后的原因,“学校体制”的目的其实并不是为了让你学技能成为专家,而是为了把我们区分开!就像咖啡农挑选咖啡豆先对树进行栽培,最后挑出好豆坏豆进行分类筛选。
看到这里,你有没有一种恐惧感,觉得自己就像是玩具一样在制度体系的社会中被控制着...
再来说说,学校为了更好地对我们进行分类,还倾向于给我们建立一种机械思维,即用简单固化的公式或定律去描述事物和现象,为我们以后成为“工具”(为社会服务)埋下基础;为了令“系统误差”最小化,学校建立统一的教育标准,幼儿园->学前班->小学->中学->大学,同一阶段统一(或相近)的教材和考试标准;最后,每个阶段完结会给我们发放相关证明(毕业证 奖学金等),对我们打上标签,完成评估结果。
(⊙o⊙)… 不说了,越说越可怕,来点正能量吧!
既然我们摆脱不了上学的命运,而学习其实是件好事,那么我们应该如果在上学的情况下“有效”地学习呢?
首先,要搞清楚为啥要学习?由于大家都是生来“无知”的,因此我们要通过学习使得自己变为“有识”,从无到有的过程中把“知”和“识”连接起来形成“知识”,并掌握它,拥有它,使得自己对社会对世界的认识更清晰,这是“熵减”的过程,即从混乱状态逐渐转化为稳定状态,这样我们才得以在社会中凭自己的能力生存甚至更好地生存。
OK,知道原因后,应该向目的地奔发前进了!
如何更好地“捕获”知识呢?当然认真听讲、做笔记这些就不说了...
我觉得,可以从几方面来看:
i). 逆向->筛选->排序->专研->总结&复盘
从所要达到的结果逆向推到出所需要的知识,将它们罗列出来进行筛选,保留下能够根本性解决问题的那批(有些是“治标不治本”的,即可能在短时间内能够缓解问题,但后期问题又会复现),再将它们进行排序,然后依次逐一专研(包括发现问题和思考),最后阶段性总结和周期性复盘。
ii). 连接一切
不要让你的知识成为“个体户”!要把不同的知识点连接起来,建立知识体系,发展为“连锁企业”。当你学到或用到一个知识点时,应该能够快速联想到更多地可用知识点,把它们综合起来使得效益最大化。
iii). 可视化
最好把知识可视化,便于理解和记忆,我们大脑的大部分神经元都是视觉神经元,我觉得这应该也是为啥大脑总倾向基于看到的来做出判断。可视化后的知识“可观”,会让我们觉得更加“具体”、可描述,而且会让我们的心里感到对它的“拥有度”更高,从而抽象的知识也会让我们觉得其可学可行。可视化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建立知识图谱,思维导图,甚至是自己随意画些流程图表都OK,结合自己的思维方并且便于使用即可。
今早吃完早餐就迫不及待写下这篇文了,因为觉得即时记录下自己的感想是很难得的,这是人生很美好的时刻,虽然它不一定能让你有飞跃性地成长,但却能够呼唤你沉寂的心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