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倪亮 蓝宁欣
个人简介:李毅,日本(国立)金泽大学法学博士;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副教授;日本名古屋大学外国人研究员;四川省教育学会人才工作委员会及四川省人才研究会常务理事和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日本经济法研究会会员、日中友好协会会员;第三届成都市仲裁委员会仲裁员(2011年—2016年);西南财经大学教学咨询专家;中豪律师集团日本法专家顾问。
深夜的采访
一个星期三的下午,15:45,职场起跑线记者联系到李毅时,他正坐车从外地会议往柳林校区匆匆赶回。
“你看4点在XX会议室怎么样?刚好我们法学院有一个‘教学微诊断’活动,我主持活动并且给学院新进老师的教学工作提出改进建议。记者可以旁听一下,或许能获得一些灵感。”电话里的声音饱满、沉稳。
16:05,记者在会议室安顿下来不久,一位穿着银色西装、西裤的男子拎着包走进来,他前额微秃,鼻梁高耸,架着一副金丝圆眼镜,眼睛十分有神,很轻松地和记者打了个招呼。这时一旁负责布置的工作人员突然发现视频放出来没有声音,有点手足无措。她正准备去换间教室,李毅叫住她,摆弄了一下电脑,原来只是声音键被锁住了。
16:08,额上挂满汗珠的两位年轻老师急匆匆走进会议室。
18:15,在和两位年轻老师细致地交流后,李毅匆匆赶往食堂。吃完饭,他还要上三节课。
正式采访时间被罕见地排在夜里,21:30,当记者如约进入通博楼C座时,空荡的楼层只有一间办公室透出灯光。李毅的“亲传弟子”伏在矮小的条案上查资料,他最近正跟着老师做一个“成都市依法治校评断体系建设”的项目。老师则在办公桌前接待着似乎也是刚到不久的两位学生,他的额头在灯光照耀下隐隐有些反光,据说用脑过度容易掉头发。
“老师您好,我们想拍一个老师们对毕业学生告别的短片,您看能不能……”
事毕,两位同学笑着满意离开。李毅招呼记者在办公桌前坐下,让弟子泡上几杯香茗,才笑着和记者解释缘何采访安排在夜里。“每天太忙了,时间有限。晚一点还有一个要留学日本的学生来这里,让我帮忙改一下简历呢。”
“我们也猜因为学生事务您才这么忙,您的人气在学校可是相当高啊。”
“不是我多么有名,而是面对你们,很多时候我不知道怎样拒绝。”
真正的教者
李毅年未及冠便负笈东瀛,离别前夕,一个小小的细节让他至今难忘。家庭晚宴上,母亲即兴改编一首歌唱给了即将远游求学的爱子:“我儿即将留学东洋,国外开辟锦绣前程,送儿一把故乡的泥土,不要忘了母亲的叮嘱,无论我儿身在何处,请记住故乡的这把泥土。”
“树有根,水有源,家庭的教育熏陶十分重要。”回想到多年前这一幕,李毅微微出神。“我现在很多品质都继承了我的父母,比如说对人诚恳、讲诚信、遇事决不放弃。其实教育学生和子女很相似——最好的方式都是言传身教。”
李毅爱教育。
他说,站在讲台上,苦恼就会被眼里满满的学生所代替,让人忘情。
有的人把教育当做饭碗,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真正的教者却把教育当做事业,当做信仰,他们用自己的心去贴近学生、用自己的精力去打磨学生,以确保向社会输送最为健康而有活力的血液。
李毅的课堂气氛常常是活跃的,曾有“胆大包天”的学生拍着桌子和老师争了个面红耳赤。但是李毅并没有因为这样的“以下犯上”,就不再捍卫学生说话的权利。相反,他谈及这点的时候看上去还很欣慰,“课堂上你永远看不到我禁锢你的思维。我需要你全面思考问题,通过碰撞争辩完善你自身。因为每一个人看问题的角度都有局限性,在碰撞过程中老师学生都会受益。”
类似的“李氏堂规”还有很多,比如李毅明言准许学生在课上睡一会儿,但是也只有一会儿。理由独树一帜:“我在学生年代也体会过瞌睡袭来的无力与无奈,但是打完盹儿一定要最快让精神回到课堂,全情投入。”
李毅当年的学生如今也成为了法学院的老师,学生问他,“老师,我看到我的学生,总想称呼他们为‘孩子’,您看合适吗?”
“我说,从感情上来说,合适。但是,你不也是大孩子吗?”李毅哈哈大笑,继而向记者解释道,“我更愿意把学生当做兄弟,因为大学生往往具备了一定的阅历和思想。比如说我的这位小兄弟。”他指了指旁边留着少许胡茬、略显青涩的弟子。
李毅很认同现任法学院院长高晋康的一句话:如果你对学生冷若冰霜,那么想要学生对你一往情深是不可能的。“人都有感情,人不是傻子。现在大学里的确是老师对学生欠缺关注,但学生需要老师的这种关注。”
上一届毕业生的聚会上,李毅和他的学生们一起唱了一首《我的好兄弟》,歌毕,人人泪流满面。
爱与传承
在李毅办公室四层书橱满是奖杯、证书的收藏中,一个两枚齿轮咬合的奖杯放在了最上面。这是他在日本留学时扶轮社颁给他的。这也是当时日本最高等级的民间奖学金。
李毅拿了两年半的奖,董事长把奖杯颁发给他的时候,叮嘱道:“希望你们出去以后,用你期望别人对待你的方式去对待他人。”
“这件事我记忆深刻。比如说,你现在来采访我,我很欣然接受采访,如果有一天有学生来采访你呢?你也要这样做。因为你应该用期待人家对待自己的方式对待他人。”
李毅坚信这样爱的传承。
他和记者分享了一个小故事。
“我平常工作很忙,没有很多时间陪孩子玩。昨晚我回家以后已经9点,小儿子兴奋地到家门口迎接,说爸爸咱们一起玩儿吧。但是当时一个老教授身体有些小恙,我就和小儿子讲,爸爸想去看一位生病的老师。这时小儿子马上说:好啊,爸爸你去吧。老师生病了,在家里肯定很孤独,希望你们去看他。我没有问题,爸爸,快去吧。我当时很感动,因为我觉得,在我儿子的身上,我的教育是成功的。”
说到这里,正是深夜23点整,李毅办公室的门又被来访的学生轻轻敲响了。
后记:记者和李毅弟子一起离开办公室时,时钟指在11:56,李毅也换上了拖鞋,准备在沙发上入睡。由于感冒和疲惫,他的嗓音有些沙哑。整个采访过程中,李毅吃了两次感冒药,让弟子买了面包、牛奶和水。8小时追踪结束,记者离开黑黢黢的通博楼,走在黄昏灯光下的校园道路上,两旁树影巍峨。
责任编辑:刘小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