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中国好声音》怎样呢?去看某社交网站的评论区,只见一片骂声。匿名的人们往往是最刻薄的。诚然,它确实有些制作方面的问题,甚至灰色的部分,但与很多内容哗众取宠、剪辑粗劣、恶意制造噱头的综艺比起来,《中国好声音》已经算是比较良心的一档节目了。
我听过一个选手的自述,他说参加《中国好声音》是偶然决定的,在驻唱酒吧遇到了节目的工作人员,便决定试试。
海选的路很长,记不清唱了多少首歌,告别了多少人。最终他只留下两首歌,就离开了这个舞台。谈起这些,他是云淡风轻的。
也许,多年谋生的辛苦,旅途的舟车劳顿,对音乐的喜爱,对偶像的憧憬......可能很多东西都比最终的成绩要有分量的多。
毕竟他们不是偶像,而是音乐人。
有人听见他们的声音,被他们的声音吸引,就算是不虚此行了。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成绩真的不重要。在一定程度上,成绩是实力的象征。
听过很多人说,在《中国好声音》夺冠有意思吗——你看张磊红了吗?还有人记得他吗?每次看见这种评论,我总会很认真的告诉他:有的。
张磊的确没有大火,但他是我很喜欢、敬佩的音乐人。
人们只有在追逐流行的时候,步调才是一致的。小众音乐更像是私下里的癖好,只能在圈子内分享,一旦走出圈子,讲与谁都觉得讲不明白。
打个比方,某个古风圈结识的朋友总嫌李玉刚太“俗”,我就只是笑笑,并不争论。她爱的是甜美的嗓音,我爱的是扎实的唱功。那一字字起伏婉转的戏,她又怎么懂得其中的曼妙呢。
我并不否定那位朋友的品味。实际上,音乐之雅俗是很难界定的。流行不能算是大俗,小众也不能说是大雅,最重要的是你是否真的欣赏它,理解它,是否能与之共情。
流行音乐感叹爱情,摇滚承载力量,民族音乐歌颂自然,童谣唤起乡愁。
好的音乐不论体裁。只要是用了心的作品,总有人会灵犀一动,悟出其中的禅意。
这也是我爱《中国好声音》这部综艺的原因。它不完美却足够包容,杂却值得品味。每一个歌者都心怀梦想,他们不仅仅是为了做综艺而登上舞台。
慢慢的,《好声音》对我来说成了一种情怀。
每到酷热的夏天,能够听几位可爱的新人唱些听过或者没听过的老歌,和他们一起重温经典,兴许还能小小地展望一下未来——难道不是件愉快而令人期待的事嘛。
如果你刚巧不喜欢这种形式的综艺,我也希望你在评价它的时候中肯一点。
毕竟呀,有梦想的年轻音乐人都应该被温柔以待。
后记:我是真的很感谢《中国好声音》这档节目。2015年,赵雷还没写《成都》,我听过《南方姑娘》却有点不解其意,是好声音里一首翻唱的《少年锦时》让我重新了解了他。若非如此,我可能会错过我最喜欢的唱作人。不光赵雷,还有费玉清、草蜢,这些耳熟能详的前辈,是《好声音》给了我了解他们某些作品的契机。
听过很多之后才发现,最红的往往不是你最爱的。也许还有更值得你喜欢的歌,你还没听过。这不是遗憾,而是幸运。如同人与人之间的际遇一样妙不可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