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工作中,会接触到很多小学生,从而见识到各种各样的性格。
为了鼓励每一个来我工作的地方进行额外学习的孩子们有更好的表现,公司设立了一个激励机制。
每个人都会有一个计分系统和积分账户,好的行为、表现和成绩都能给他们的账户里加分。攒够一定的分数,他们就可以用分数换取不同的奖品。积分越高,能换取的奖品价值也更高。但换一次奖品以后,总积分就要扣除对应的分数,一夜回到解放前,再从剩余积分开始累计。
于是就出现了两类不同的孩子。
不论他们表现如何,每次能拿到的积分多或者少,一类孩子喜欢把积分攒起来,即使达到了能换奖品的最低分数,他们也会选择忍住诱惑,继续把积分累计的更高。
这当然无可厚非,谁不想要更好的奖品呢?
只要在休息时间,孩子们几乎都会围在一起翻看奖品簿,念叨着每个奖品需要的积分,多么多么想要其中某一件奖品。
其中有一个孩子他叫D。
和其他孩子不一样,他是唯一一个我见过的只要积分达到换奖品的最低分值,他就会马上把积分用掉换一个最低档的奖品,一只带香味的荧光笔,或者一个口哨,一盒水晶彩泥,一支圆珠笔,一小盒水果形状的橡皮等等。
但他也是我见过最开心的孩子。
他从来不为积分忧虑。
积分高低和奖品好坏的计较似乎从不在他思考的范围内,每次只要达到换奖品的最低分值,他都会开心的欢呼:“耶!我又可以换奖品了!”
然后在最低档的众多可选奖品里挑一个自己相对中意的换掉,一边开心的带走一边盘算着等下次达到最低积分要换一个什么东西。
所以他的积分总是很低,但他换奖品的次数也最多,而他每次来我这里也格外开心。
D可以说是我见过最开心的孩子了,甚至于每次见到他也会让我心情很好。
我有点佩服D。
一个小孩子介乎有意无意之间活出了一种及时行乐又不囿于物的哲人一般的纯粹。
其实积分高低和奖品价值高低的比较有那么重要吗?
最高等级的奖品也不过是一本带密码锁的笔记本,所有的奖品都是文具店里20块以下能买到的东西,在成年人眼里这些东西毫无意义,但以积分为代价就产生了赤裸裸的成人世界里价值衡量的等级。
小孩眼里会觉得一个笔记本,就算是带密码的,就一定比一支笔高级吗?
而一个豪华笔记本带来的快乐就一定比一个口哨更高吗?
我也看到过有些孩子刚刚达到了最低积分,兴奋的要换一个最低档的奖品。然后却被父母阻止,要求他把积分攒起来换更高级的奖品。孩子的兴奋劲儿就这么消失了,两手空空一步三回头的看着装的满满低等奖品的盒子悻悻的跟着父母离开。
这个时候,我多么希望所有孩子都能像D一样,无所顾忌的去换一个最低档的奖品,去自由的摘到那个离他最近的果实,去马上获得肯定自我的快乐。
积分说白了就是个数字而已。如果不是100=本子,50=橡皮,这些数字毫无意义。
既然用了数字来衡量孩子们努力的结果,却在他努力到50的时候阻止他选择橡皮,不管以什么借口,都是一种赤裸裸的欺骗,激励机制在孩子心目中的信用从此不存在了,本该充满成就感的时刻也被打断了。
就算他选择了低级的奖品又怎么样?激励的最终目的就是获取结果啊,甚至那个拿来代表结果的东西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获得结果这个行为本身。
不管获得什么,只要被冠上奖品之名,拿到它的人都会沐浴在胜利的光辉里,品尝到自己努力的美好果实,实现被肯定的满足。
这就是快乐啊,这就是D为什么每次拿着“最低等”的奖品仍然那么开心的原因啊。
因为他能够圆满的没有阻碍的取得自己努力的结果,也没有任何人干涉或者以“更好”为名贬低他选择了“低级”的奖品。
他是发自内心的好好表现去努力攒积分,也确实在换到奖品的一刻实现了自我满足。努力——实现,努力——实现,他不断的在实现自我的良性循环里获得肯定,他的快乐是发自内心的。
我为D祈祷,我希望他能一直像这样从生活中那些微不足道的物质中获得切实的快乐,成人世界里种种舍本逐末的私心杂念不要太早侵入他纯粹的内心。
哎,真是个难得的快乐的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