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陪夫人上街买衣服。
无法加入她们的热闹,就独自被闲置在店里的茶台前。却时不时,飞过来嫩嫩的音域:哥一一你喝茶。
哥?不合适吧。诚惶诚恐地回敬道:叫叔。
不能够。叫叔就叫老了,还是叫哥亲。
再叫"哥"时,也只好半推半就了。
又反复地叫:哥一一你喝茶呀。居然心安理得地受用了。
那边,也自然是"姐,姐一一"的匹配着称谓。
一番折腾之下,各取了所需。大包小包的我俩,踌躇满志似的。迈出店门,背后挤出最后一句悠长的江南腔:哥、姐一一得空再来呀!
"那么贵的,都说不要了。今天怎么那么大方?"居然,倒打一耙。也知道属女人惯用的手法。
“试了人家那么一堆,好意思空手走人。"我无辜的像个冤大头。
该不是叫哥叫晕了吧?
切一一出力还不讨好了呢。
也知道,她开始心疼钱了。才顺便诛连一下,给我个擦皮伤。
其实,心里明镜似的,是一堆廉价的"哥"、"姐"的因素。晕乎了一时,才有晕事,才撬开肋子,"支付"你的"宝"。
回到家,心里怪怪的,就琢磨起"称呼"的学问。从古至今,这些因血缘和姻缘因素架构起来的称呼,周礼还是曹规?亲情序列,依着岁月涌动,缓慢中分蘖,长幼、辈分序列,源远而流长。
不过,当今断舍离得差不多了。却要七大姨八大姑的回朔,真还是学问了呢。
虽然,爷奶、爸妈、叔婶、舅妗,也原本对仗似的清晰明了,却遇到有些古装剧,树大根深的姓氏族群,分枝散叶的让人迷离。加上姨太太效应,真的要你摊开掌指,非推类不能清楚明了呢。梳理不清了,去问一旁的那人。一回两回还行,多了,必赏你个冠名:浆糊脑袋。
如今,小富即安了,称呼也似乎跟着移步。反其道的,流行起趋“小"之称呼来。明明美人迟暮、徐娘半老,偏偏就被哥哥、姐姐的唤。居然,还心花怒放。
这不是"老黄瓜刷绿漆一一装嫩“么。
呵呵,千万别小看了商家投其所好的"甜"。倘是个耳根子软的主,猝不及防,忘乎了所以,晕晕乎乎中被温柔一刀,宰你没商量,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
比如,笨笨的我俩。
权当是服务性附加性消费性过称呼性支出么?
也只好一笑了之了。
生活中确有一种现象,明明听来是“哥哥"、"姐姐",却往往内容只在语气里。一种能让人产生错觉的状态称呼?尤其,男女搭配时刻,简直就是勾魂的勾子呢,怪也不怪。
才发现,不是称呼怎么了,不是语气怎么了,而是内心暗地里的某些配合与莫名的召唤。
关于称呼,到"蛤蚧"这儿,就点到为止吧,也研究不下去了。
为什么呢?呵,哥哥,你懂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