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给你介绍对象,你肯定会想了解一下这个人吧?
那你会希望得到对方的那些信息呢?
一般,可能会了解性格、爱好、工作、家人、拥有什么、过去的经历等等。
这些似乎就构成了是“他”或“她”。
那么他(她)自己眼中的“我”,又是什么样的呢?
也是把自己分成这样几个方面来看待自己的么?
研究显示,人们对自己的认识是一个复杂而高度有组织的知识结构,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关于自身知识的日益丰富,这个结构的变化会越来越大。
这个结构模型产生了大量重要问题。
人们用许多不同的方式看待自己被认为具有高自我复杂性,反之被认为自我复杂性低。
自我复杂性上的差异会影响人们对积极事件和消极事件的反应。
自我复杂性越低,他对于积极事件或消极事件的反应就越容易极端。
说到这个,你会想到什么?
我立刻想到了范进中举的故事。范进的自我认识里大概只有科举中举这一个方面的自我认识吧?
为什么低自我复杂性这么脆弱呢?
这个可以想象一下,加入你有良田百亩,被水淹了一两块,对你没有啥影响。可是对于只有一块田的人来说,可能这就是全部。
你没有什么缓冲地带,只要有波动,对你可能就是伤筋动骨。
不过尽管具有多种特性可以让我们生活的更健康,但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复杂的自我概念也可能让我们陷入麻烦之中。
回想一下我们的学生时代,那些学习特别靠前的同学,一般都专心致志的学习,即使平时课间休息,可能也会讨论和学习、成绩有关的问题;而那些比较靠后的同学呢,你会发现他们其实有蛮多的秘密,甚至痛苦。这里面可能有追女同学的苦恼,兄弟情义,被家长责骂,以及对未来的迷茫。
“自我”书中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如果你想做一个商人,同时又想做一个圣人,想做一个哲学家又想做一个“女性杀手”,这些特征显然是相反的。
研究发现,高自我复杂性往往与抑郁相联系。
可见,多重特征只有在彼此很好的结合的前提下才是有益的。
在上面的例子中,提到学习靠前的学生,往往会专心致志,心无旁骛。他们目标也很明确,就是要考到多少名等等,似乎除了学习,就没有其他的烦恼。
有证据证明,一个人的自我概念越确定,他对自己的感觉越好。
关于自我认识,书中还提到了自我概念的重要性和自我图式。
自我图式,我可能没大看懂,总感觉和重要性差不多。
在自己的意识里,总有些你会觉得对你来说特别重要,比如你的一些信念,价值观等等。一旦触及到这些重要的认识,人们就会表现出强烈的情绪反应。
比如一个人如果觉得事业重于家庭,那么一旦家里不断有事骚扰到的时候,他就可能很烦躁、焦虑。
还有一句:我本柔弱,为母则刚。
我记得马伊琍曾经也因为坚持母乳喂养,结果遭到网友诟病身材走样。
你对自己是如何认识,就会影响到你的行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