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岩松为联想集团站台之前,还是很佩服白岩松的,特别是他对于老子的《道德经》的解读,内心深处总是认为他是一个知识渊博的人,淡泊名利的主持人。但是,在经历了联想事件后,对他的认知却刷新了我的下限,原来名人也是说一套做一套。
今天看到他说不要总发朋友圈,要多发呆。这个观点我个人感觉一半对,一半不见得是对的。曾几何时,朋友圈刚刚诞生之初,它还是朋友之间传递信息的途径,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它的性质已经发生了改变,不再是当初那个单纯的朋友之间传递信息的平台,俨然成为了某些人牟利的平台。上面不是各种炫耀,就是一些产品的推销,原来那种单纯的展现已经荡然无存。所以基于这一点来说,白岩松说的是有道理的。我们与其把时间浪费在这些无用的事情上,还不如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但是他说得要多发呆,我不敢沟通。发呆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呆滞,双目空洞,不知所踪。如果是这样的发呆又有什么意义可言。古人讲究禅定,也就是冥思,就是让内心沉静下来,一切归于初元,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做,保持一种抱元守一的境界。我不是古人,更不是那些诸如孔子、老子、王阳明之类的大家,所以我无法想象他们的思想变化。我只能以自己浅显的感知,告慰自己的内心。
![](https://img.haomeiwen.com/i748446/cff5faa7a4ce80dd.jpeg)
人其实都是在不断变化的,可能我们之前因为学识浅薄,或者年少无知,对于一些人或事物洞察不明,总是以为别人说的都有道理,但是当随着岁月的沉淀,慢慢地知道了一些道理,也明白了人终究是要长大,与其浑浑噩噩,不如奋起直追,把自己也活得通透一些。王阳明提倡格物致知,也讲求致良知,知行合一,可是一个思想的提出,是需要不断地践行,不断地验证,最终才能形成一套理论。我不是圣人,也没有要做圣人的心愿,所以满足于自己的平庸,如果可以做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也是一种境界。
说真的,人总是有惰性的,我也不例外,原来计划的每天一篇文章,可是总会有诸多理由放任自己,其实我也知道自己的文章深度和广度都不够,这也局限于自己涉猎不够广泛,总是按着自己的兴趣爱好去选择读物,同时对于事物的理解不够透彻,古人说吾日三省,每每读书总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这就导致了心中无物,没有形成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因此感觉提起笔不知道从何处下手的感觉。
最近因为疫情的反复,公司也封闭了,大家都在居家办公,也就有了大量的时间可以重新安排自己。以前放下的兴趣爱好,现在就可以重新拿起来,毕竟学习是自己的,知识也是自己的,学到自己头脑的东西,任何人也是拿不走的。这就如同是常说的一句话,压力不是有人比你努力,而是比你牛几倍的人依然在努力。这个世界很害怕,越是优秀的人越努力奋斗。以前我们大多数人都是以为工作满八个小时就可以休息了,岂不知对于那些优秀的人来说,超越才刚刚开始。他们总是在别人休息的时候提升自己,在别人娱乐的时候增加自己与他人的竞争能力。
记得以前上学的时候,有些同学平时也是个大家一样正常上课下课,偶尔也玩耍,但是每次考试都是名列前茅,开始以为是他比别人聪明,到最后终于发现原来是他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偷偷学习,这或许是一种自私,或许是别人的一种学习方式,但不论怎那样,优秀的人都是这样吧,勤奋、拼搏、努力、思考,时刻为迎接命运之神的眷顾而准备着,他们不成功,那还有谁可以成功呢?
所以回归到白岩松的话题上来,我也赞成没事不要总是发朋友圈,因为你发的东西朋友们或许看不到,因为现在大多数人都已经把朋友圈设置了,或者关闭了,发外多的朋友圈,可能只是你一个人的自嗨。但是也不能没事总发呆,我们要多冥思,多复盘,利用这独处的时间,让自己内心对话,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升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