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万历十五年》

《万历十五年》

作者: GSummer | 来源:发表于2017-11-30 21:46 被阅读0次

    对于明史,我们所接触到的除了晦涩难懂的古人的正史外,最为我们所熟悉的就是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和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了。

    其中《明朝那些事》与其说是历史,不如说是一种小说,但是其对于引起我们对历史的兴趣还是挺有作用的。可是如果就因此将它作为真实的历史似乎还是有待商榷。

    黄仁宇先生则是用一种严肃的态度,以一种“大历史观”来看待这段历史,其中的深度与思考不是一般的历史小说所能企及的。(以上不是否认《明朝那些事》的作用,只是希望能够将两者如《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一般区分而已)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思考就是几千年以来我们所赖以自豪的文化道德,那些文人,在社会的发展之中所起的作用。

    我们的帝国,长久以来都是以文人来管理千千万万的农民,但是所有的全部实际问题是不可能在朝堂之上一一提出并解决的,所以我们的祖先就抓住了礼仪这个要点,来约束所有人,其中以文人为榜样来实现社会的治理,我们的帝国在体制上实施中央集权其精神上的支柱为道德管理的方法则是依靠文牍。所以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我们的司法制度显得极为的简单,缺乏判断争端的依据。我们的任何问题,最终都会变成道德问题,以至善或者极恶的名义作出断语。我们可以理解的是这对于下层百姓的治理是有一定的作用的,但是对于上层的统治者来说,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标准,这必将带来许多的混乱。在我看来,一个具有高度行政效率的政府,应当具备体制上的周密,也不至于在接二连三的紧急情况下依赖于道德观念作救命的稻草。


    里面对于文人的一些描写其实还是挺出乎我的意料的。

    自古以来,我们的认知就是文人重节气,在某些情况下我们的文人是可以为了心中的大义而放弃自己的生命的,所谓的舍生取义不外如是。

    但是在朝堂之上,我们却看见了另一种“大义凛然”,为了自己的“私欲”可以冒死进谏,如果被皇帝处死或者惩戒,反倒可以成全自己忠臣的名节而给皇帝以昏君的称号。皇帝成了被绑架的对象,这和我们今天的道德绑架似乎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所以我们的皇帝也许是看透了这一切,大臣们需要的不是一个个性鲜明的君主,要的只是一个能听从大臣话语的守成之君而已。才会后期变得慵懒,以“无为”的姿态来表达自己的抗议。从这方面来看,万历是有点可怜而又有点可爱的君主。


    对于这本书里面所涉及的几位人物,最为熟悉的莫过于张居正,海瑞和戚继光了。一位是在我心中是可以与商鞅,王安石并列的改革大家,一位是和包拯等齐名的清官,另一位则是从小就为我们所崇拜的英雄将领,但是在这里面我则看见了他们不一样的一面,感受到了他们悲剧性的人生。


    我不太想对于他们的人生做一个总结,作为一名至今碌碌无为的后人,无论他们的所作所为如何,又是如何与我们今天的价值观所不同,他们都是为了自己的理想而活,这似乎也是很多历史人物悲剧性命运的根源所在。


    作者并非是否认道德的作用,但道德并不是万能的,并不能代替技术,尤其是不可以代替法律。但是从没有说道德可以全部不要,只是道德的观点应当远大,反是用法律即及技术解决的问题,就不要先扯上一个道德问题,因为道德是一切意义的根源,不能分割,也不便妥协。


    第一次采用这样的方式去记述自己所看过的书。自己想的太多,但是真的付诸于笔端的时候却显得有些凌乱而又杂碎。不是因为自己的能力不够,还不能达到那样的深度去理解,那无非就是将这样一些凌乱的东西,记录下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万历十五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cvbb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