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上海正式工作前我去拜访最为尊敬也最喜欢的语文老师。
那次见面时长甚短,因他带的班级马上中考,不敢过多占用时间与他长谈。然而寥寥数语,却成为了我日后无数次激励自己的动力。
那次谈话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格局要大,不要想着这件事是为老板、为他人做,而是为自己做,为自己的以后做】
【这句话在我无数次想随意应付差事时敲响警钟】
所有的事情做过都值得.jpg
为什么我要美化PPT,这不是设计师分份内的事情吗?
为什么我要帮他分担任务,明明是他刚上手效率不高?
为什么我下班了还要继续工作,紧急到在地铁上修改方案?
……
因为我PPT操作不熟练,排版也不美观,做出来对方肯定不满意;
因为我想早点下班,回家刷剧吃鸡;
因为我不想拿着7小时的工资,干着10小时的活,操着12小时的心;
因为我并不想承担在我工作范围外的任何事情。
生活已经很累了,但还是要继续努力啊.jpg
想法其实没错,毕竟“拿多少工资,干多少活”“老板都是冷血无情的资本剥削家”,可是如果我们把尝试转换时间、转换身份来看会怎样呢?
我不再考虑当下的自己是否舒服,而考虑5年后、10年后甚至20年后的自己;
我不再考虑这件事需要我费心费力解决,而考虑这些事情会不会给我带来一些成长和机会?
因为我想给妈妈更好的生活.jpg于是我们会清楚的想通:
做这些事情,虽然无可避免的要“加班、熬夜、不能彻底放松”——可是如果放在20年后再来看呢?我会发现失去这些“当下的”玩乐时间并没有什么影响,反而“被迫”让我处于一种学习的状态中,不断充电。
做这些事情,虽然看起来是“帮助了别人,麻烦了自己”——可是如果把这些都当做对自己的积累与尝试呢?我会发现这是难得扩充知识面巩固经验的机会,说不定就挖掘了第二技能,成为斜杠青年。
所以如果我们格局放大、把目光放长远,会发现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事情,不仅仅为当下的自己做,更是为3年后、5年后甚至20年后的自己做。
况且我所做的一切事情都会慢慢点亮我的人生技能树,那么做这些“麻烦的事情”,我就不会随意敷衍,而是认真的去完成。
毕竟人生只能依靠自己,一路前行啊。
心有星光的少年.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