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旧闻,今天看见了,突然想说说
其实,这就是一个关于师德的问题。不如我们从老师的产生说起,孔子的弟子尊称孔子为“夫子”;史记里讲,齐襄王时,荀卿为“老师”;后来,师长,山长,师傅,先生,宗师,教授等等皆为老师。
《师说》里说“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说明老师就是传授知识的人,又说“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说明凡是给我生活启迪的人,都是老师。古时候,老师可能是我们成长道路上重要的领路人,打小我们就可能跟着这样一位师傅,不仅教授知识,还讲待人接物的道理。所以,古语有云“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我们感怀老师的大恩大德,终生难忘,是亲如父母的人。
但我说,如果今天还有人来拿“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句话教育我,我觉得是极其荒缪的。因为今天的老师更多的是一种职业化了的老师,古时举贤能大儒为师,德行高尚。而现今,只要你能考取教师资格证,能通过大大小小的笔试,面试,实习,就能成为一个所谓合格的老师。 这种知识经济体系下催生出的老师,从某一个角度来说,缩小了我们与老师之间的不平等关系。我付出价值,交学费,交书费等等,国家给你发工资,发福利,我们之间的经济关系就这样构建了。教书育人是你的职责所在,获取知识是我享有的权利,这一层面看,我们是平等的。
就像我从来不怀疑从小到大,我所有的老师的知识水平,我认为对知识的掌握上,他们都是合格,甚至出色的老师。但是,是否能保证所有的这些老师都德才兼备呢?是否能保证所有的老师都能教我们做一个有修养的人呢?是否能保证他们就都是道德上的巨人呢?我觉得,这就可圈可点了。 为什么社会上饱受诟病最多的,就是老师和医生呢。因为这两类人,从一开始,就不是以一个职业化的形象出现的。试想一下,没有人会因为一个软件工程师编写了一个不道德的编码,而对其口诛笔伐,也没有人会因为一位建筑师多加了一块砖,这对其指责不已。
根本原因是,一个合格的医生,或是一个合格的教师,不是仅仅从一个分数,从一次考核中选拔的。而道德修养,自打教育体系引入分数这个算法以后,就不复存在了。因为道德就压根没办法用实际的数字去考量它。 我今天在马路上搀扶一个老太太过马路,我昨天在家门口帮上楼的阿姨拎东西,明天可能会去做志愿活动,这些提升我道德素养的行为,能体现在分数上吗?不能。即使体现了,会准确吗?又有多少人是为了提升而去提升的。 道德修养,从来不是为了分数而去提升的,可是,没了分数,在我们现在的标准里,又一文不值,所以,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可能就更成了一种心理慰藉了吧。
不过,有时候,有点信仰,相信一些虚假的故事,比如善有善报啊,行善积德升入天堂啊,这类故事。也不见得是一件坏事,相反,可能会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真实与热切。
到底是职业精神塑造了我们,还是我们在给这个职业重新定义,我觉得有待思考,怎么办,我还不清楚。
学高为师,德正为范。医理博精,德能高髓。提点自己,与诸君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