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上,凡凡第一次自己睡。她反复表达了害怕,希望我们陪伴,一直到11点多。这个过程中,很开心的是我和爱人一直都很有耐心。
除了给她做消除恐惧练习,我一直在共情,感受她的害怕和不安全感,会跟她说我小时候的事情,告诉她,害怕很正常,我会一直在。我们聊了一会后,她说:你怎么还在这?我笑着说:你是不需要我在这了?她说:你走吧,让爸爸再过来。后来反复了两轮后,她说:妈妈,我睡着后,你要过来看看我。我说:嗯嗯,我会过去。最后她安心的抱着玩偶睡了。
这个玩偶其实对于孩子来说也蛮重要的,它属于过渡客体,什么意思呢?代表了我和爸爸。所以她抱了俩,分别被我们两个注入了自己的灵魂,这个仪式需要做一下。
到半夜三点多,我过去看了看她,并给她留了字条:凡凡,今天你是第一次自己睡,很勇敢,我们很欣喜,爸爸和妈妈会永远爱你,和你在一起。最后留下了我们两个的名字和日期。每一次的关键时刻都值得被看见,所以我能做的也就是看见她。
对于一个即将六岁的孩子来说,这个分房确实晚了。这里主要是父母的原因,我小的时候是七岁才分房,这样无形中是破坏了父母之间的亲密关系。形成了一种不稳定的三角关系。弗洛伊德提到恋父恋母情结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只不过如何健康的度过很重要。
武志红提出的建议是:流动而不成为。也就是让孩子的本我、野性自然流动,不去压制它,但也不让他获得成功。
比如有的小女孩会说:长大以后我要嫁给爸爸,大部分大人都当成玩笑话,而实际上孩子当时确实是那么想的,这时候她会将妈妈当成潜在的敌人。孩子也是从这时建立起对异性的认识和安全感的。如果父亲没有太在意,跟女儿完全站在了一起,孩子就会觉得打败了妈妈,那么她就站错了家庭序位,既会有忌妒又会有罪恶感。相反,缺失也不好,她会缺乏这种认知和安全感。
怎么做呢?爸爸不能跟女儿一种我爱你胜过爱你妈妈的感觉,还需要跟孩子表达:妈妈是我的伴侣,我们是大人,我们能保护你。这也就是所谓的亲密关系大于亲子关系。
当孩子慢慢感受到这种正常的三元关系,便更容易认同同性的心理机制,即她决定成为和母亲一样的女人,长大后就可以嫁给像爸爸一样的男人了。
道德经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个人的人际关系中是同理的,一元关系即是自体,二元关系是我与母亲,三元关系是和父母。我们每个人的人际关系都源于这“三生万物”。所以处理好家庭的关系,外延到外面,也就你好,我好,大家好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