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中国文学史》| 何东城解读

《中国文学史》| 何东城解读

作者: 鸭梨山大哎 | 来源:发表于2017-12-18 09:08 被阅读0次

    《中国文学史》| 何东城解读

    《中国文学史》| 何东城解读

    关于作者

    钱穆是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他以儒学作为自己的信仰,一生致力于中国历史与儒学的研究。

    关于本书

    1949年,钱穆先生流落到香港,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创办新亚书院,并亲自登台授课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其中有一门课便是中国文学史,而这本书正是根据他的讲课内容整理而成的。由于脱胎于课堂讲述,因此这本书保留了钱穆先生大量原汁原味的表达,还有很多现场的神来之笔。让我们在读过之后,不仅领略了大师的风采,更对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核心内容

    钱穆先生将历史上的中国文学作品划分为两大类:韵文与散文。第一个重点内容是钱穆对中国韵文发展历史的总结,以及他特别看重的韵文作品。第二个重点是对中国散文发展的梳理,第一阶段中国散文与历史结合,比如《尚书》。后来,经过春秋时期百家争鸣,散文的思想性与哲学性增强了。随后,《史记》吸收了历史和思想的不同长处,把中国散文推向高峰。第三个重点是散文与韵文两种体裁结合,形成了既有押韵,又有节奏变化的综合体,其中的代表有汉朝的赋与明清的章回体小说。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一、中国历史上韵文的发展历程

    1. 韵文与散文的概念
      散文不太注重押韵和格律,韵文则与散文相对,是一种讲究格律的文学体裁。大多数韵文都需要使用同韵母的字做结尾,读起来朗朗上口,所以叫做韵文。比如唐诗、宋词、元散曲,都是韵文。
    2. 中国文学的起源——《诗经》
      中国文学的起源是韵文:《诗经》。《诗经》的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书中运用了赋、比、兴这三种创作手法。钱穆认为这三种手法表达了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人的精神和他生活环境的结合,这也是理解中国文学的基础。
      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在这里,诗人显然不是为我们介绍自然情况,而是想表达他对世事无常,时光飞逝的感慨。这里的手法很高明,他并不说时间过得飞快,而只是描写两个不同时期的天气。
    3. 中国第一位文学家——屈原
      《楚辞》是一本总集,包含了屈原、宋玉、东方朔、刘向等诸多诗人与作家的作品,这其中屈原的作品最多,质量最高,也为屈原带来文学家的美誉。
      屈原最关心的是隐藏在世间万物背后的东西,这种关心在他那个时代是独一无二的。比如他最著名的作品《离骚》。在这首诗中,通过描写他对理想中的女神追逐不得的经历,暗示自己对楚国忠心耿耿却惨遭放逐的现实。
    4. 韵文发展的高峰——唐诗
      钱穆认为,中国文学“最高”“最正”的要数诗,而各朝代的诗中,最伟大的要数唐诗。唐朝给人一种豁达的感觉,这种感觉落到诗人身上,便是诗句中透露出的博大胸襟。
      在表达人生的浪漫方面,没有人能比得上诗仙李白。他的一句“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是何等的得意,何等的自负。可这种自负丝毫不会引起人的反感,相反,钱穆评价说,这得意的劲头竟有些可爱,而且表现出来唐代诗人对中国传统士大夫的一套理念在观念上的解放。
    5. 宋词、元曲与唐诗的区别
      不同的体裁用处不同,适合表达的对象不同,所擅长描写的题材也不同。大体上来讲,词更适合描写细腻的小题目,我可以想象当时唱词的人语调低声婉转,很适合表达柔性的美。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杂剧是戏曲,由完整的故事与对白组成,而散曲在形式上更像词。现在我们谈到元曲时,大多专指元杂剧。

    二、中国历史上的散文

    1. 散文与历史的结合
      钱穆认为,中国的散文起源于对历史的记载。《尚书》是中国第一部记载历史的散文作品,被奉为儒家经典。“尚”字,经过学者考证,认为是上古的意思,尚书便是上古流传下来的故事。
      与《尚书》一脉相承下来的是孔子撰写的《春秋》,它同样是记录历史的散文。孔子的语言极为简练,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也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后来,鲁国史官左丘为孔子的《春秋》做注解,添加了很多历史故事以及历史细节,名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左传》使用的语言比起《尚书》与《春秋》更为通俗。比如我们很熟悉的《曹刿论战》。
    2. 散文与哲学思想的结合
      散文的第二个时期,是与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相结合,思想家们用散文讲述他们对宇宙、人生的思考。钱穆极其推崇《论语》,认为这是每一个人都要常读、精读的作品。这部书的文学价值与思想价值非常高。
      《论语》中有一章是孔子听他的弟子们谈论各自的理想。其中学生曾点的回答最受到孔子的欣赏。他的回答美极了:“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礼乐施行后,整个社会便展现出和谐的氛围,而这正是曾点回答的内容,那才是孔子心中所想的礼乐之治。文章并没有从理论的角度来谈礼乐,而是借孔子的徒弟之口描绘初春一行人郊游时闲适、和谐的情景,将礼乐思想与散文的浪漫合二为一,这也就是散文和哲学思想的结合。
    3. 中国散文的高峰
      司马迁的《史记》既结合了历史,又结合了思想。《史记》记载了上至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大约三千多年的历史。在史记中,每篇文章的主体部分都是历史,而文章的结尾都是司马迁的评价和思想情感的抒发。

    三、散文与韵文的结合

    1. 汉赋
      钱穆认为赋是韵文与散文的综合体,在叙述故事的时候用散文,形容和描述的时候用韵文。赋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在先秦时代已经出现,但到了汉朝才开始兴盛,成为了这一时代的文学代表。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主要讲的是楚国的子虚先生出使齐国,极力向齐王吹嘘楚国的地大物博。作者在叙述子虚先生出使的故事时运用散文,平铺直叙,介绍事情的经过。而在描绘两位主人公吹嘘的话时用韵文,大量运用对偶和押韵,表现出汉赋的强大声势与雄伟气魄。两种文体各自的长处在这篇文章中灵活转化,因此,《子虚赋》也成为汉赋这种体裁成熟的标志。
    2. 戏曲与小说
      散文与韵文融合到一起,后来又衍生出两种不同的文学作品。一类是戏曲,舞台上角色独白时一般为散文,介绍事情的经过,而开唱后一般用韵文,就像吟唱诗句一样。另一类则是以《水浒传》《红楼梦》为代表的明清章回体小说,这类文学作品与戏剧不同,并不以主人公的独白来推动剧情,而是更多地通过叙述来展开故事情节。在叙述时以散文为主,其中会有一些韵文穿插其中,但数量上比较少。即便我们不能理解韵文的含义,也不妨碍我们通过阅读通俗易懂的散文来了解故事内容。

    金句

    1. 一位诗人的写作技巧与文学知识都可以通过长期的实践来磨炼与累积,可是一个人的境界,他心底里最关心、最看重的事情,是无法刻意塑造的。
    2. 研究文学就好像看手相,一种方法是仔细地看手纹,另一种是看整个手。看手纹固然没有错,但如果忽略了整个手的样貌,对手纹的解读便很难站得住脚。
    3.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4. 中国历史上有两位最伟大的文学家,一是屈原,他开创了浪漫主义先河,将道德问题引入文学。另一位是司马迁,他将历史与文学统一,成就了中国散文的最高峰。
      撰写:何东城脑图:摩西转述:顾一菲
      5366人写了笔记
      写想法 复制 分享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文学史》| 何东城解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depw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