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写了一篇读书评,加了很多自己的内容,改了一部分观点,用来写作练习)
先讲一个故事:说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
老师就让他先到到麦田里去,摘一棵全麦田里最大最金黄的麦穗来,期间只能摘一次,并且只可向前走,不能回头。柏拉图于是按照老师说的去做了。结果他两手空空的走出了田地。老师问他为什么摘不到?他说:因为只能摘一次,又不能走回头路,期间即使见到最大最金黄的,因为不知前面是否有更好的,所以没有摘;走到前面时,又发决总不及之前见到的好,原来最大最金黄的麦穗早已错过了;于是我什么也没摘。老师说:这就是“爱情”。
之后又有一天,柏拉图问他的老师什么是婚姻?
他的老师就叫他先到树林里,砍下一棵全树林最大最茂盛的树。其间同样只能砍一次,以及同样只可以向前走,不能回头。柏拉图于是照着老师的说话做。这次,他带了一棵普普通通,不是很茂盛,亦不算太差的树回来。老师问他,怎么带这棵普普通通的树回来,他说:“有了上一次经验,当我走到大半路程还两手空空时,看到这棵树也不太差,便砍下来,免得错过了后,最后又什么也带不出来。”老师说:“这就是婚姻!”
钱钟书说:婚姻是一座围城,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进来。
读完《围城》后,我觉得生活中有太多的人生活在那种虚伪、软弱、柔寡断的气氛之下,太多的人像围城中的方鸿渐一样,终日碌碌无为,消耗钱财,浪费别人的机会,欺骗家人的感情,自己却毫不知情,不问世事。
钱老对人性、情感的描写深有一套自己的见解,可以说是下笔尖锐,直击痛点,用平平淡淡的文字就能刺痛你内心深处,他们仿佛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可怜之处、可恨之处、都在告诉你人性本不完美,那些被文笔刺穿的遮羞布下,放佛是正在读《围城》的你,让人沉默无语,思绪混乱,这种模糊的真实感,令人醒目。
笔下用尽讽刺与戏谑,写尽人生的困境与难堪。
年少时我们都嘲笑方鸿渐的虚伪滥情,成年后才知道我们都是他。
《围城》是我这些年读过后最喜爱的一本佳作,前面是婉约含蓄的浪漫主义情怀,单纯而美妙,后面则是面目狰狞的现实主义世绘,一地鸡毛,这篇小说中有无数的惊喜,一个个无意间的微言细语实在是大智慧的凝聚,既有趣又有意义,让人受益匪浅。
看完《围城》,不禁感叹钱老的文字游戏,刻薄而留有余地,意味深长,圆形叙事结构,从哪儿开始遍从哪儿结束,方鸿渐与萍水相逢的,自己喜欢的,喜欢自己的,玩弄自己的,亦或是与自己结为连理的女人,都是以同样的方式,结束那似有似无的感情。
方鸿渐显然不是解决问题的那类人,他只会逃避,带着知识分子的腔调却并没有真正的“吾日三省吾身”的觉悟,唐晓芙是钱老最偏爱的人,没有让她屈身于鸿渐,也没有让她再次出现。我想这也许是最遗憾的结果,也是最好的。
方鸿渐绝对是唐晓芙那颗最大的金黄的麦穗,当然也许唐晓芙并没有觉得前面有颗好麦穗,但总之是没有摘成。这段感情中最荒谬的是苏文执,方鸿渐不爱她,却因她失去了唐晓芙,因她认识了赵辛媚,又因她去了三闾大学,认识了孙柔嘉——如此看来方鸿渐的婚姻还是拜她所赐。
方鸿渐和唐晓芙是最理想的恋爱,换句话说,每个男孩心中都有一个唐晓芙。
有人说苏文执是方鸿渐身边的女人中,虚荣的代表,她所有活动都围绕于此,对此我含有保留意见,但有人说苏文执不爱方鸿渐,我是反对的,她确实是在人群中我是焦点的思想,但是我相信,无论动机如此不堪,苏文执也一定是爱鸿渐的,至少在我的理解上,她一定是爱鸿渐的,“我得不到别人也休想得到”的恋爱观只是出自大小姐脾气,但这都不能证明她不爱鸿渐,她知道鸿渐的假文凭,知道他和鲍小姐就滥情,知道他是被岳父供读的大学,但苏文执依然爱他,不管最初的目的是什么,但最后,她却深深地动了情,鸿渐与她是最纯洁的感情,最理想的一对儿。
他们只是最理想的伴侣关系,也可以说,是旁人看来的恩爱鸳鸯。
唐晓芙是本能与方鸿渐在一起的角色,最纯真的爱,最深的爱,最完美的相爱,可完美的太梦幻,我们好像看了开头就都已经知道他们是什么结果,他们是现实中百般的天造地设,却无法终身的理所应当。
孙柔嘉是鸿渐最平常的情感,在他心中只不过不讨厌,却正依赵公子那句:经过长期的旅行而彼此不讨厌的人才可结交做朋友。看来倒是不错,虽然这段感情看来是如此的没有必要,但仍然顺理成章。
这才是现实主义最残酷的事实。
我本身就很爱追求浪漫主义的情调,却渐渐接受了他与孙柔嘉的感情,反而觉得欣慰,觉得他们也是真心相爱。这就是钱老写作的高明之处——“理所应当”,这一切都是如此的理所应当,正如人生,平平淡淡,但突然回头望去,才发现自己一路是如此磕磕绊绊,无数次的改变与被改变,早已悄无声息的发生了,那一次次妥协,在文中无处不在,却让人无处寻找。
在这一段段如“时间”的文字中,鸿渐已成为现实主义脚下的蝼蚁,可我们也许只能看着,也就只能默许他发生,毕竟现实主义的王国是无比真实的世界构建的,最后他得罪了父母和妯娌,那边又得罪了孙小姐的娘家人,一个浏阳归来的文人,一个被大家闺秀争抢的,风光无限的少年,却深陷娘家人的鸡毛琐事,正如赵辛媚无用的专情,苏文执如此清高而嫁给曹元朗,我们都是一样的人,爱国,恨过,起起落落,最后都沧海桑田,无论年少时如此讨厌现实的无奈,最后却无法自拔的深陷其中,其实答案你一早就知道,它是现实,它是无奈,却还不是要挣扎一番。
围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抵如此,何处是城中,何处是城外,早在一次次的破局中变得模糊,无人知晓,究竟是破了一座围城,还是进入了下一座围城,这围城究竟是弱不禁风,还是坚硬无比。相信是各有分说,来读一读围城,或许在读完最后一段,合上书,你就会有了答案,又或许你会跟我一样,读完了,也就不再去追究了,只要记得,
围城围我,我不围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