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1255402/9632f8f577cace70.jpg)
从小学到大学,当代学生没人绕的开鲁迅,我们无比熟悉他,却又很陌生。孔乙己,祥林嫂,闰土……他创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却是却很少知道他本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语文老师和教科书书上都说他是一代文豪,弃医从文,是一个文学战士。这刻板的印象,丢失的语境,可能鲁迅自己写《呐喊》的时候也没有想到,自己一语成畿,竟成了荒原上最孤独的呐喊。
一个从小读“路漫漫其修远兮”的人,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锋。
鲁迅先生死后,后人为他加上了一串又一串的定义,对于鲁迅文本的解读,早就多于他原著作品。后人为他加上锁链,越加越重,以至于我们“未知全貌”就已经为他下了定义。抛开教科书上的枯燥,我们不得不承认第一次读鲁迅先生的时候,小说挺有趣的。至于鲁迅的散文,多多少少带些幽默,更具有本人的性格色彩,比如他也会像普通人一样失恋,让我们看到他本人的魅力远大于他的文学作品的魅力,他自己就像阿Q一样,青涩、犀利,难以被人理解,奇怪的“被”出道了。
学生们与鲁迅很远,因为时代变了,“断章取义”的课文难以让学生产生共鸣,那些“革命”“流血”“屈辱”的年代,已经太遥远了。
他有点幽默,有点愤青,一边彷徨一边呐喊,不知道自己能够做些什么,但做一些总比什么都不做好。他心中永远有感触,纯粹,成年人大都已经很麻木,想起过去也是一笑了之,大多的话早已烂在心里。最宝贵的是鲁迅的赤子之心,以及他个人为那段略显空白的中国历史增添了几分凡人的气息,让后人再回顾时,发现那段时期不光有上层阶级的奢靡,革命者的浴血,诗人的眼泪,还有生活在底层人民在无声的呐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