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穿北京城,走了一万五千多步,从南锣鼓巷北口一直到王府井,真不觉得远。
上一次走着去天安门恐怕要追溯到五十多年前。有实验小学组织的游行,有几个同学一路游荡的到天安门。
晚上,球队朋友们要在国贸小聚,想想往那个方向有哪些景色,北海,景山,故宫自然跳了出来。但想想这些地方肯定是人山人海,决定步行去探究竟。
坐车到了南锣鼓巷北口,果然已经是人头耸动,热闹非凡。看着各种风味美食,饿了,先搓了一顿北京特色炸窝头蘸臭豆腐和炸咯吱,太香了。
一共没来过几次南锣鼓巷,还真发现不少好玩的东东。
景山后街和东街的这些胡同,以前真的没注意过。
这灯市口小学位置真不错。以前是凝和庙,地处北池子。
皇家范儿的灯市口小学元代
南池子、北池子、东华门大街是紧邻北京皇城东侧的3片街区。元大都时皇城坐北朝南,呈规则的长方形,其南墙在今天北京市东西长安街的南侧,北墙在德胜门外八里的小关一线。位于皇城内的南池子街巷格局在当时即已基本成型。
明代
明代北京城内,在皇宫的东西两侧分别辟有两处有池水林木的地方,在东者称为东苑,即如今南池子大街一带。明代时南池子、北池子、东华门街区均属于皇城禁地,一般百姓不得私自入内。北池子、东华门街区内设有学医读书处、北膳房、南膳房、杆子房、内承运库、弹子房、明路厂、内东厂、内膳监,以及南侧专门为皇家祈福避灾之用的“光禄寺”。显然,当时街区分布的这些专门为皇家服务的建筑及厂、监、库等管理机构,是北池子、东华门土地使用的主体,因此其用地初步断定为皇家内院的服务区,而居住仅仅是一个次要的功能。街区内的道路系统由于功能的需要,不同于其他街区方正的肌理,而主要服务于连接街区内各种建筑和机构组织,渐渐形成较为自然的空间形态。
东华门大街(旧照)明代南池子街区作为紫禁城的南内,景泰时英宗曾被囚禁在此,复辟后即增设圆殿、石桥等。《野获编》中对此时的南池子、东华门街区范围有详细说明,即“东抵今之南河沿,北抵东华门大街,西抵禁苑”。街区内皇史宬和皇城墙2处现今的文物保护单位在此时已经存在,重华宫即为后来的普度寺。
晚清、民国及现代
近代以来,北池子东侧的皇城墙拆除,皇城与内城连成一个整体,居民纷纷涌入,逐渐形成了以居住为主要功能的街区。随之而来的一些政府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等也聚驻此地,如在原光禄寺旧址上法国人兴建的孔德学校及北大法学院等,箭杆胡同19号曾是《新青年》编辑部,凝和庙在民国时期被占为小学学校。
皇城墙东侧开辟了南池子门,西侧开辟了南长街门,于是有了南北长街、南北池子,昔日行人罕至,也逐渐成了城市的道路。
现在的东华门
1949年后,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剧增,该街区的土地职能发生了很大变化。机关单位,如医院、办公楼、中学、旅馆等,占用了原来大量的居住用地,使得原本单纯的以居住为主要功能的环境被打破。传统的街巷体系无法满足新的交通需求,原有的尺度和风貌特征均发生了很大变化。
1956年,以东安门原址为界,东安门大街划分为东、西两段,定名东安门大街和东华门大街。
1999年,北京市划定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政府选择北池子历史街区作为整治的试点。
2002年8月开工,经过1年的改建,于2003年7月基本完工。
六七十年代,王府井百货大楼那可是北京人和外地人都集中买东西的最繁华的地方。现在改成步行街了,走累了,直接来个冰咖啡,满惬意。
北京四九城
不少人认为平日里咱们常说的四九城指的就是皇城的四座城门以及内城的九座城门。
其实不然,在顺治元年,小皇帝福临住进了北京紫禁城,可皇上一人来到不要紧,后面还跟着一堆人呢,八旗子弟官兵还有家属们,于是皇上下令住在内城的汉人全都搬到外城去。从此以后北京内城成了满族人的天下了,并将北京内城分为八个部区域,八旗分别驻守,拱卫皇城。随着发展北京城人口骤然增加,人多了城市自然要向外扩张,甚至有人住到了城外的郊区。
从康熙朝开始,内城里因为满、汉的频繁接触,有了一小部分汉人居住,有的汉人还开设了各种买卖。到了乾隆年间,清政府针将北京的内城和外城分别化为:东西南北中五区,内外加起来就是十区。
但是前文刚说过,内城的中间区域是闲人免进的皇城,除此之外北京刚好是九个区,所以清朝的老百姓常说:我跑遍了九城如何如何。这个九就代表了北京九区。直到民国时期,当时民国政府打破了清朝的规矩,把北京城重新划分,内城分为东西北三城,而外城也就是现在的崇文宣武一带,则被称为南城,这就是所谓的四城。
从此之后,大伙儿把清朝和民国的北京城新旧结合,这才有了北京四九城这么一种说法。由此可见呀,一些古装电视剧张口就说:“四九城”,这就是常识性的错误,您记住了打乾隆年间才开始有九城的说法,到了清末民初的时候才有四九城的说法。
北京太大了,真的逛几天也逛不完,皇家恢宏建筑与现代化楼宇交相呼应,形成了带有时代特征的传统古城与现代化城市并存的国际化大都市。
北京的夜景也是相当迷人的。
用脚步丈量古都京城、用身心感受文化韵味,回味童年的北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