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红楹联贺新春
一年一度春风紧,千家万户迎新春。随着除夕的临近,年的味道越来越浓:原本相对安静的大街小巷,随着在外打工人的回归变得越来越热闹;昔日相对安宁的夜晚,因为烟花绽放、鞭炮炸响而多了几分喧闹——人来人往的穿梭、车流涌动的拥挤,一切都在昭示着旧年将逝,新春已到。
华夏五千年文明的浸润,涵养出的是炎黄子孙对传统佳节的重视与珍惜,尤其是对春节。这份独特的情感不仅仅表现在言谈举止之中,更融化到情感的基因里。从农耕时代到现代社会,从刀耕火种都电子商务,这种情愫从未断裂。生活时空相对封闭,物质条件相对贫乏的时代,春节来临不论孩子,还是大人,都会投注以最大的热情。当然,由于角色不同,他们寄于其间的目的也不一样:成年人因为肩上有了更多重担的挤压,需要考虑的事情更多,对未来投注的希望更复杂;孩子因为少年不识愁滋味,所以他们盼星星盼月亮期盼新年,就是希望这一天能够吃到一年中最好的东西,穿上新衣,除夕晚上兴许还能够得到大人数额不等的压岁钱。也许正是这种各司所需的目标期许,才让春节增添了更多的情趣和味道。
“年”最早见于甲骨文 ,其本义是年成,五谷成熟,即《说文解字》所解释的“年,谷熟也”。而关于年的传说,可谓是说法万千。而从寄托世人美好心理期许的角度看,古老的中国神话中的记载最富传奇色彩:相传在远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怪兽,凶猛残忍,每年岁末,就出来为非做歹,吞噬人畜,毁害庄稼。人们为此担惊受怕。后来。聪明的老人发现这种怪兽怕红色、怕响声、怕火光,于是,家家户户都在门上贴红纸,年一出来,人们就聚众燃火,燃烧的竹子不断炸出巨大的响声,吓得怪兽撒腿就跑,再也不敢骚扰人间了。人们庆幸没有被年吃掉,第二天清早便相互祝贺,摆起丰盛佳肴,庆祝平安无事。由此便形成放鞭炮、拜新年的习俗。古老的传说,美好的寄托。正是有了初民时期的素材留存,口口相授、代代相传,经过岁月的淘洗,褪去沉渣,沉淀下来的是关于“年”的温馨与美好。
回望过往,全国各地因为习俗的不同,关于年的仪式也就各不相同。不过,虽然形式不同,但其承载的情感却是相通的,被赋予的意味也是相似的:告别过去,迎接未来;喜庆祥和,浓浓温情。有了共同的期许和情感底色,外化成各种物什时,也就有了繁复多彩。在众多极富节日喜庆表征性的风物中,春联当属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春节符号。春联,是中国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每逢春节期间,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在门上,辞旧迎新,以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家门口贴上春联的时候,意味着春节的序幕正式拉开。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一种样式,春联严格遵循汉语言修辞中的对仗,即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平仄相间的两句,这是春联最基本的特点。在这一属性的规范下,只要在语义上有内在的关联性,都可以成为春联的内容。正是这样,春联的长短就没有固定的要求,可长可短,可奇可偶。因为春联是两句,它们在布局时就有一定的要求:上联叫出句,下联为对句,而且上联最后一字当以仄声(第三、第四声、入声)收,下联的最后一字必须以平声(阴平、阳平)收,就是寻常所说的仄起平收。而春联的内容,因为是以丰富的社会生活为表现的对象,以承载公众的情感为目标,所以内容也就呈现出丰富多彩、别具一格的特点。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心理诉求,不同的内容书写,有寄托安康幸福的,有期望风调雨顺的,有书写国泰民安的,有期盼延年益寿的......欢欢喜喜过新年,家家户户贴春联,也就有家家户户对来年的美好祝福,这些通过所写的春联可见一斑。
聊完春联的形式要求和内容特点,下面就是春联的书写。传统的春联都是手工操作,带有浓郁的泥土的厚重:毛笔、墨汁和红纸。由于是手写,书写者书法的水平决定了字体,书写者艺术的造诣决定春联的审美意趣,书写者心性追求反映出春联的意蕴和品位。但是,不论字体美丑,不管艺术意蕴薄厚,当春联贴到门上,就意味着一年的奔波已经结束,新的征程的大幕即将拉开。不过,随着速度与激情成为时代的主旋律,追求效率成为公众的生活价值。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春联的书写也受到影响。过去纯手工的流程因为低效而慢慢被现代高科技取代:电脑设定字体,百度好春联的内容,裁定好固定的纸张,放在特定的机器下,只要按钮启动,成批量的春联就“写就”,然后再借助各种现代运输工具就散布到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现代科技手段的引入提高了速度,也美观了春联的式样,但是由于缺少了手工书写时残留的体气和呼吸的味道而少去了几许温度和色彩。
虽然春联只是一种传统习俗的表征,带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的特质,但是作为文化和文明发展历程的一种符合记录,更多承载的是国人的民族情意和文化心理。春节到,不论什么样材质的门上贴上春联,再有红红的灯笼相佐,节日的喜庆味就更为浓郁。欣赏着红彤彤的春联,过去一年再多的辛苦,再多的不如意都会在殷红的浸润中慢慢淡去。人不能生活在过往中,旭日终要升起。新年的钟声终会敲响,红彤彤的春联预示在红红火火的生活在等待我们去创造。
(安徽省霍邱一中城南分校 陈士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