遐思

作者: 庭外白云 | 来源:发表于2020-08-21 21:21 被阅读0次

    反复咀嚼细品,发现那些常学的课文有了不一样的色彩。以前总是琢磨单篇文章里的教学点,很少从单元的高度去思考。现在细思,觉得这样处理不合理,一个单元的文章,应该是有其内在的关联的。

    闲来无事,细细回想了一下必修一的第一单元,以为开学做些准备,没想到这一胡思乱想竟有不一样的感悟。这是一个诗词单元,有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

    以前总是一篇一篇设计教学,没有思考单元选文上的特点,想着就是近代有代表性的诗词组合,让我们能对那一个时期的诗歌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现在却觉得这一单元安排很有意思。首先,都与地名有关。《沁园春•长沙》里作者是独立长沙湘江橘子洲头,由景转入回忆,抒发感慨。《再别康桥》里,作者立于康桥,告别康桥,由景写情。《雨巷》则是写在一个悠长又寂寥的雨巷里的畅想。《大堰河——我的保姆》里的大堰河依旧是个地方,是艾青保姆生长的村庄的名字,最后作为了保姆的名字。

    其次,地名所代由实而虚。第一首比较客观地写所见长沙之景,万山、层林、鹰、鱼。而到了徐志摩笔下的康桥,则更多的是由景忆人了。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阴下的清潭等等,都不是那么客观在写景,基本都在写人,写往昔的情怀。“新娘”“艳影”“彩虹似的梦”“夏虫的沉默”。徐志摩告别的不是康桥,而是在康桥遇到的那个人,心底里的那段情思。到《雨巷》时,这地方就更虚了,这样的寂寥、悠长、有着颓圮篱墙的雨巷是真有其地吗?还是作者为了那位女子而构筑的一个场景呢?而最后一篇《大堰河》则直接以地名代指那个人,一个如同村庄一样朴实、宽厚、善良、却饱受磨难的女人。

    第三,每篇诗里都有“人”。《沁园春•长沙》里有一群指点江山、风华正茂的少年,《再别康桥》里有一位美丽的、给人无限遐想的女子,《雨巷》里有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像”,《大堰河——我的保姆》则有一个爱乳儿如亲子的淳朴善良却受尽苦楚而死去的妇人。

    第四,多样青年,意味圆和。以毛泽东的家国天下壮志始,“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中间写徐志摩的爱与愁,戴望舒作为进步青年在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迷惘和希望,最后是艾青这位为更光明中国积极奋斗的青年在狱中写下的对中国大地上善良而不幸的普通农妇的颂歌。

    身处急剧变革时代,不同的青年有不同的选择,因不同的原因而思索、挣扎、痛苦,有徐志摩这样为自由、爱情而彷徨的青年。但更多的是进步青年们,他们大多以天下兴亡为己任。他们有壮志,如毛泽东;有挣扎、痛苦,如戴望舒;有背叛阶级、追求正义、舍身忘死,如艾青。毛泽东说“谁主沉浮”?谁?不就是这些积极追求进步、奋不顾身投身革命浪潮中的青年吗?而这些青年们之所以舍生忘死,为谁?不正是为了那挣扎在生死边缘的劳苦大众吗?不就是一个又一个勤劳善良却苦难重重的“大堰河”吗?啊,细细琢磨,这是多么巧妙绝伦的安排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遐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dryj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