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此情不待追忆,忠臣如何结局——读《小楼传说》第四节

此情不待追忆,忠臣如何结局——读《小楼传说》第四节

作者: 燕来小记 | 来源:发表于2014-09-01 01:07 被阅读330次

    我已经抑制不住自己的花痴之心,只要一看到风劲节和卢东篱的名字,我就会心跳加速,情绪激扬,尤其是风劲节在魔教篇里,华丽的车马之上,他穿着潇洒倜傥的白衣,懒懒的笑着说:我姓风,麻烦先生为我通报贵东。于是我的心就狂跳起来,忍不住制造了一声可怕的噪音……是的,我花痴他们,花痴的极为厉害。远远出乎我的预料。

    一开始并不看好《小楼传说》,因为在莹莹介绍给我之前,已经看过零星片段。至今,我仍旧不喜欢阿汉的男宠篇和魔教篇,对方轻尘也不欣赏,倒是小容的故事,读来一片温馨别致。风劲节和卢东篱的故事是全篇的第四节,姗姗来迟的杰作。为此,感谢莹莹的推荐,感谢自己还是耐得下性子去阅读,前文的百万字,虽不是字字细读,却也看得认真,大概是因为最近没有什么好看的东西吧。

    反复看了《银翼猎手》、《怎见浮生不若梦》、《猫狗一家亲》和《东区十九街》等文,而论坛灌水也渐渐无味,于是,我认命的看《小楼传说》。风之劲节在全篇的100多万字处初次结束。读完最后一字,我已是无法控制自己。潸然泪下,黯然心碎,满怀情绪激荡,心里充满了无法言语的复杂滋味。

    世上,怎么会有这样的两个主角?莹莹说的好,他们之间,已经不能用单纯的友谊或者爱情来形容,这是一种伟大的崇高的无法用任何描述来定义的感情。甚至,任何的定义,都是亵渎。风劲节死前极度悲凉惨痛,但即使在那痛透灵魂,神智撕裂的酷刑之下,卢东篱的轻轻一声呼唤,他已经失控的可怕力量却瞬间安宁,即使半断的脖颈让他的嗓音全然走样,他仍旧吐出模糊的气流,念着东篱东篱东篱东篱……于是卢东篱含泪紧紧的抱住他,一柄削铁如泥的利刃,自风劲节后心,穿透了两个人……

    嗯,这是一部耽美小说。但这小说,却并不是一般的单纯的耽美小说,它太深刻,太痛楚,太清醒,太慈悲,太苍凉,太沉重。写到这里,我的心里已然沉甸甸不知如何诉说。我要承认,这是我看过的耽美小说里为数不多的佳作之一,是让我深感震撼的小说之一。

    发自内心,我崇敬这位作者。不止佩服她扎实的文字功底,不止佩服她思维严谨的故事情节,不止佩服她在故事里所表达的各种观点看法,不止佩服她看似冷酷却充满善良的一些题外小议论,不止。

    她带给我——我只能以自己为例啊——她带给我一种感动、热血、向往,一种久违的心酸苦涩,一种油然而生的疼惜和喜爱之情。尽管,这小说,仍有太多刻意,仍有许多的不合理,仍有作者自言自语的某些局限。

    之前,看到过几次议论,好小说的标准是什么?

    公式化的最佳答案是:读者喜欢的小说就是好小说。这真是最没有诚意的敷衍。有人说好的小说就如好的朋友,按照村上春树在某小说里面的人物描述,所谓的好朋友就是可以陪你打发时间的人。

    也许,在许多人眼里看来,好小说就是可以打发时间的小说。也许吧,也许,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需求。但我仍旧坚持自己的看法,并且,坚持自己的正确。呵呵。真是混乱的思维,错乱的观点。没关系,没关系,我已然花痴的没有任何逻辑了。

    我认为的好小说,文字风格不拘一格,故事主题广泛包容,表达方式繁复化简,最后结局悲喜随意,但关键的一点,是要言之有物。作者不可高高在上的说教或者装模作样的糊弄,要低下头,与读者同等高度,坦诚的表述自己的想法,传达着内心的共鸣,用张爱玲的话来说,要低到尘埃里去。作者要真心的喜欢自己创作出的文字,故事,人物,要率真的表达自己想透过故事让人感知的人、事、情。不一定深刻。不一定让人感动。但,文字,一定要来自内心。读者能感知多少,是读者的事情,作为表达的人,只管努力的表达。

    现在的小说,大多都是商品。网络上充斥了许多小说一朝扬眉、名利双收的传奇,于是许多人努力投入这股洪流。这其中,就有耽美大军,不可否认,高品质的耽美文相当稀少,所以很多人对耽美小说的看法无外乎是卖弄色情的下三滥小说。就我下载的千多部耽美而言,其中可看的,不过1%。这是所有小说的不幸,倒也不止耽美。

    别说小说,就是学术类的出版物,何尝不是大量垃圾极少精品呢?是人不是人,只要有门路渠道,都可以出书立传,收获版费。何其便捷,无关学问。仍旧感激一些人,写出了好文。部分高人既能兼顾商业化,也能写出带着诚挚表达的文字。部分人,从一开始的玩味文字,到努力的诚恳表达。这些文字,若能获得较高人气得以出书,则是作者、读者、出版社的三赢局面。对此,甚为感怀。若是不能得此机缘,这些文字,即使寂寞潜伏在茫茫网络,也璀璨耀目,美艳不可方物。

    不知道自己在瞎扯什么。我一向喜爱偏题,胡乱唠叨。呵呵,越发花痴,越发神经。

    当卢东篱将剑刃送进风劲节的胸膛。两个人,表面上一死一活,其实,已是同死。回首两人相遇,中间一幕幕的清淡故事,含泪唏嘘。风劲节来自几千年后的高度文明,他们一行人的大学毕业论题是在几千年前的某个时空体验各自挑选的题目,简单如论母爱的伟大,偏执如论帝王的完美爱情,可怜的如论爱情中的偏激怀疑等负面情感,看似贫乏的如托孤之臣的下场。一开始并不在意风劲节的选题:忠臣的结局。他们仿佛是在进行角色扮演,COSPLAY,只要按照论题,选择一种身份,然后进入那个时空体验一世人的经历,完美的扮演自己的角色,即可毕业。就跟现在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一样,不过是披上了伪科幻的外衣。同样,也披上了伪耽美的外衣。起码在我,并没有把这小说当作耽美来读。

    风劲节在遇到卢东篱之前已经历经三世,当了最伟大的御医,最高洁的文臣,最正直的钦天监。无论他认为自己的地位多么渺小,惹上麻烦的机会多么贫乏,最终,他都屈死,没有好下场。于是他这次入世,选择先成为一个超级商人,享受一切荣华富贵,然后再去当个小官,反正他的论文就要通过,反正只要是忠臣,不管为国家做什么事情,死了就好。他心里空落,多次转世,其实并没有让他理解所谓“忠臣”这类人的存在。为什么会有忠臣,他们为什么牺牲了那么多只为了一个后人看来的愚忠?他以为这次很快就会结束。他遇见了卢东篱。

     这一世,他是孤儿,自沙漠中长大,从小小的交换开始积累财富,运用后代的许多先进管理理念,十多年间成为巨富,然后,因为不屑向一位低俗贪婪的县官低头示好,以诬告罪名,关入牢中。此时,卢东篱还是皇帝身边的红人,做得好诗,写得好字,唯独不肯每天风花雪月虚浮辞藻,于是再三求得低阶官职,但求报效民众。

    风劲节不拘任性,他可以花十倍百倍千倍的银两和人手去打点上层上上层,乃至牢中衙役一应流油富足,却绝对不肯让那位可怜的有着小小背景的县官得到半分好处。此时,卢东篱的官越做越小,处处碰壁,两袖清风满腔热血诸般才华能力一无是处。

    风劲节自在舒适,有酒有肉,仗着曾当过天下第一神医,仗着后世诸多医学科技,在牢里替人治病,以一己之财换得牢狱清爽整洁,无人受病吃苦,每日里竟有佳人弹了琵琶小曲,伴他惬意地饮酒读书,只等那县官快快高升他处。

     这时,卢东篱接到贬任芝麻官的调令。于是,两个南北西东全然不相关的人,相遇。相遇的过程是如此淡薄,甚至只得一面之缘。卢东篱快刀斩乱麻,不想无辜商人再花费银两打点,不经通报上级直接将人释放;风劲节潇洒走人,认为事情理当如此,万万不肯听从管家苦苦哀求去拜谢那新青天县官。只是总有人要照着前人的戏路走,卢东篱的弟弟气愤这商人一点儿都不感恩戴德,老管家深深难为自家主人不懂礼数不识恩义。于是有了阴差阳错的深夜浅谈,这一刻,他们不过是因着身边人的执念敷衍行事,并不晓得今后两人千丝万缕,相知相惜。

    卢东篱廉洁自爱,初来时各家的献礼一一笑纳,隔了几日便全数捐修了一座行桥,上面功德金额一分不少,顾全了脸面也摆明了态度。自此,风劲节才对此人稍微有了些印象。作为后世人,自然可以对前人的迂腐或恶性发表真知灼见,什么纳税人啊的权利啊,站在文明高点,俯视愚生,自然快感。只是风劲节这人,对古人的某些执着一直疑惑,卢东篱自然成为了这世的研究对象。

     也许最开始的交流只来自于风劲节对卢东篱的好奇。他是唯一一个成功让卢东篱收下礼物的商人。因为他不过是千里迢迢送了一壶酒,一纸心血来潮零落豪迈的诗词书信,一些绝对不值钱却非常有意思的精巧玩物。他们从不见面,甚至卢东篱收了礼物,会隔了好久才会回复,比如一页笔墨,比如几朵花。他们就这样没有交流的交流着。

    卢东篱并不迂腐,他只是心中过于坚持文人的清高和正直。因着他放了风劲节,某些草莽便打了他的主意,以为他必然吃了许多好处,想敲敲竹杠,分一杯羹。奈何他身无长财。奈何他一贫如洗。上天注定的么?风劲节偶然路过。或者,其实风劲节一直都在暗中观察他,暗中紧跟着他?是,他是风劲节从来没有遇见过的类型,他刚直不阿,却仍会适当的屈服退让原则,他并不死守所谓君子之道,他洁身自好,并不以此勉强别人也是与他无二,他对狱卒的某些陋习予以包容,他对自己的原则尽量坚持。于是,风劲节,下注。

    蜡烛在高处,便能照亮更多地方。这多简单。然而卢东篱太清楚其中的艰难。往上,其是如此容易?越过障碍以微弱光芒模糊照亮四周需要屈膝卑微,甚至投入到那股原先自己深恶痛绝的浊流中。是,要克制那些丑陋卑劣,自己必须先委身其间,方才能够以焚燃自身来照亮世人。这是一条既不能融入黑暗,却又被青白之士唾弃的道路。

    风劲节没有看错卢东篱,他是一个真正一心为民不拘小节,可以舍一身清白入那污浊朝野从而报效国家之人。此刻。风劲节选定了卢东篱,推波助澜,将这个本可以在卑微县官之职萤火般的人,推向风口浪尖。

    卢东篱娶妻,是风劲节馈赠贵重物品为,让他能够为那知书达礼,虔诚淡雅的妻子置办门面。卢东篱辖内出现水患灾祸,是风劲节以巨富家资千金一掷的支持,让他能在上司左右的血腥盘剥下仍可以救助辖内诸民。

    卢东篱到底是幸还是不幸?他和风劲节的命运就此纠缠,再也没有退路。他知道风劲节狂放不羁,对他这个朋友却从无推诿拒绝,暗中保护,每每提前为他谋好后路妙计。他家资微薄,然官场行走必然要打点,收授。他的老师、同学鄙弃他,他的上司只觉得他还算知情识趣。天地之大,他竟如此孤独!!他只是一个单纯的文人,深深想为国民多做一些,让君主的统治更好一些。他是忠臣,是识得大义的忠臣。那么,应当是卢东篱的大幸吧?他的妻子一直都体恤尊敬丈夫的清正艰苦,他的朋友有求必应,对他体贴良多。当不施粉黛的妻子,节俭家用,为他分忧,永远恬淡的侍奉他,当潇洒不拘的朋友时不时在游旅途中源源不断的书信小礼与他笑谈,甚至知他定然没有多余时间精力留意家眷的穿戴首饰,为他一一采购配置,让他携眷赴会时,永远衣饰得体,不落人后。他,不孤独。

    当风劲节遣尽万贯家财,以布衣之身,招兵买马,在赵国军队溃散逃逸之时,揭竿而起,保卫国土,他这一世的忠臣之旅,展开。他给自己十多年的享乐时间,因为他早已为这一世的忠臣论题选择了普通将士的身份。身为一个商人,他的社会地位相当卑微,自然是无法成为元帅之类的大人物,反正只要是忠臣就可以,死了就可以,那么在战场上不是更容易为国捐躯么?他已经历经三世,导师暗许他这次结束便完成论文,是以他这一世,过得这般潇洒恣意。然而,这一世,他不是一个人去走忠臣之旅,这一世,有卢东篱。

    当卢东篱渐渐走上高层,他有机会去军中传达皇帝的慰问旨意,他看到了风劲节,震撼他的另一个风劲节。卢东篱眼中的风劲节一贯白衣,俊朗豪放,最好的美酒,最美的佳人,日日宴席高歌,手下无数忠仆能人萦绕,他仿佛是光,无论何时何地,一眼望去,只得一个他桀骜潇洒的微笑,懒懒的用他好听的声音,说着人生快事,说着风花雪月。军中的风劲节,依旧白衣,眼睛如许明亮,灿若星辰。他居然肯低头,下跪,军中规矩无不遵从。他不能饮酒,每日黄土覆面,因为出身商贾,他耗尽家资打赢了陈国入侵,功劳全数归给了逃逸弃甲的元帅,于是那元帅容不得他,处处刁难。

    赵国历来重文轻武,历任元帅都是势力分配之后文人领军,说是文臣,不过酒囊饭袋仗势亏空军用而已。卢东篱不是不知这些,却,深深的为自己的朋友心痛悲切,眼看那元帅对风劲节多有不满,忍不住便插手干预。有了第一次。自然,有下文。有了下文,自然,避不过两人的命运彻底纠结。

    因着卢东篱的相护,那元帅狠了心将风劲节贬为伙夫,浑然不晓得临近的陈国即将入侵。任何时候,卢东篱都是为了国家,他对风劲节的珍惜和维护,何尝不是因为风劲节实在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将才?然,他们之间,是有情义的。不止是国家大义。因为卢东篱知道,任何时候风劲节都可以动用手中掌握了赵国整个山河的商业力量让自己且尽逍遥,自在快意。卢东篱知道,风劲节之所以留在军中,也是为了自己。难道风劲节有如许手段,却无法削去军籍,重回江湖?卢东篱知道,风劲节的留守,是为着实现他的理想。

    真是妙,他明明不知道风劲节为什么全然不计较付出的相待,但,隐隐冥冥间,却又知道了风劲节为此的缘由。忠臣的结局,这是风劲节的论题,这是风劲节的心魔,若不是遇着了卢东篱,风劲节永远不会明白为什么千多年前那样落后的时代,有人肯大义凛然的舍弃个人,为着一个君主制的封建体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忠臣总是要被辜负,这似乎是千古不变的真理,有时候,并不是当政者不知道谁人忠奸,而是,情势所迫,大的政治环境似乎总需要忠臣的热血来成就,因为唯有忠臣的性命是最廉价最方便,只要君主国家需要,可以立刻抛头颅洒热血,并且绝无怨言。以最少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利润,这是当权者最擅于权衡决断的事,人生数十年光阴,谁会在乎忠臣对万年社稷的重要性?读书人那么多,只要人人都遵照圣贤之言约束自己,那么,帝王就有无数的忠臣可以启用,何须担忧?

     然,帝王们总是高估了那些圣贤的影响力,大多人也不过是求得现世荣华,几人能遵照圣贤的要求呢?若人人都可以成为圣贤,那么圣贤究竟算是什么,又何需敬仰?

     瑞王眼中的风劲节重过卢东篱。但他礼贤下士,屈尊相识的结果只是风劲节的一句话:卢帅的回答就是我的选择。

    那一刻,风劲节美酒佳人,恣意狂傲,丝毫未将他放在眼里。

     难道他一个王爷,竟比不过一个迂腐卑微的小官?

     卢东篱,风劲节可知道卢东篱已经得罪了九王爷?当他请命成为边关的元帅,当他要求周边郡县为他们提供足额的粮食和武器,他已经得罪了高高在上权倾朝野的九王爷。军需,历来是九王爷的重要财源,卢东篱断了这条路子,今后的下场已是无需多言。瑞王愤恨,恨自己如此诚心相待的风劲节如此不识好歹,如此干脆的回绝。

     风劲节知道拒绝瑞王的后果。他这一世,已在卢东篱身上下注,且,那个瑞王,空头承诺如此浮华,可惜仍比不过后世某个世纪所谓民主国家竞选领导人时玩的花招。风劲节毕竟来自于高度文明的后世,毕竟只是在完成自己的毕业作业。他相信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并不相信嘴皮子和所谓的身份地位。

    但他毕竟轻视了瑞王,在他以为陈国兵患未除,没有人会愚蠢的针对他和卢东篱动手时,一张或许是他刻意忽视的大网,悄悄的张开。

     大网总是需要时间织就。任何当权者在意气风发之前都需刻意隐忍,表面寄人篱下,暗地发展势力。

     当瑞王决心将两人除之而后快,风劲节和卢东篱的悲剧,方自序幕。

    军需向来是不够的。每一任的边关元帅,都是朝中某个大势力的亲信,陈米旧衣、破铜烂铁,饶是物资如此低劣,数量依旧不过半。看着士兵们穿着单薄的粗衣,拿着锈掉的兵器,吃着霉烂的糙米,卢东篱心里的愤恨不可抑制的燃烧起来。他太知道陈国军队的厉害,也太清楚目前的装备绝无可能帮助赵国抵御侵略。

     朝中的人,总觉得打战是件遥远的事情,那陈国军队的铁骑和锋刃伤害不了他们分毫。

     于是卢东篱带着一小对亲兵,向后方某位总督讨要物资。他将风劲节留在军中,只因为他知道,他是元帅,凡是涉及他的生死之事,都需皇帝决断,但风劲节若是出面,对方随意之间,即可拿下处斩。

     他并不是一个单纯的人,他也有手段,只是他以前从未想过自己竟会对朝廷命官使出这等手段:绑架胁迫。

    是,他绑架了总督。在那位总督的客厅,一柄小刀,几个亲兵看守在门口,所有饮食均由总督吃过他才食用,逼迫着在一个月之内抽调辖内的所有物资运送边关。

    他不怕死。他知道,风劲节总有办法让自己平安回去。

    这时,两人之间的相互信任已然如春风秋雨一般浑然天成。

     在风劲节收到物资,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利用一次事先没有准备的演习,配合沙漠族人向来使展示了陈国大军进攻前锋的一场大战。

     果然,大战在即,元帅必须在军中,否则若是战败,皇帝的雷霆之怒和追究,是所有胆怯功利之人不敢承受的后果。

     卢东篱回到军中,废寝忘食的向风劲节学习各种技巧,认真讨教军中诸事。他信任风劲节,但他更习惯依靠自己。他希望自己可以实实在在的为国家出力,他不希望自己只是一个名义上的大帅,任手底下的儿郎拼死报效自己却在后方一无所知。

     当陈国军队袭来,当他们果然依靠多日来的警备演习稳稳的承受住了攻击。卢东篱所有的心血,都得到了补偿。

     当所有的心愿都得到安慰,高潮之后,戏曲总要落幕。风劲节小看了权贵们对政局的翻云覆雨。他太自信,自信可以在完成任务后为卢东篱和自己安排好所有的退路。

     他究竟,是要死的。

     在他同学通过特殊的设施,在每月的闲聊时间中告诉他,他就要死了时,他第一个念头,是卢东篱。他答应过他的妻子,除非从他的尸体上踏过,否则谁都无法伤害卢东篱。

     只是他究竟是要死的。这是他论题的最后结局。他知道卢东篱阻碍了太多利益,很可能他用尽心思,仍旧保不住,但,他仍旧要努力的为卢东篱打算,为他的妻儿打算。

     幸而他早有伏笔。于是,在他出征时,京城的苏婉贞母子忽然消失了。于是,某个商队在这战斗未歇的时刻,在边城停顿。

     他应该如何死去?在陈国的大军之中?不,他拒绝,他不能死,此刻,还不能死,他不能让卢东篱一个人留在那里,他还有话要交代,还有许多事情没有安排好。上一次,他可以带领五百人战数倍的陈国人,不肯结束生命,执意违背导师同学的意愿,活在卢东篱身边。这一次,他也要,陪着他,到最后。

     犹记得出城前,他笑问:“东篱,如果我死了,你会怎么样?”

     卢东篱认真的思考,痛苦皱眉,道:“若你死于沙场,我会尽力夺回你的尸体,我会尽力守住城池,我会尽一切可能,击退陈军,我会把你没有做完的事情,继续下去,直到如你预言一般,拖得陈国国疲兵弱,再也无力进攻我大赵。但是,我不会为你刻意去复仇。国家之间的战争,只有敌人而没有仇人。所以,当战争停止的时候,我会把你带回故乡,将来得暇,我会接了婉贞,在靠近你的地方,结庐长居。你喜欢饮酒,我会代你常饮美酒,你心在长风意在云,我会代你踏遍天下,看尽大好河山。每一年,我都会带上各地的美酒,到你坟前祭你,每一年,我会把我看到的美景画下来,至你坟前焚尽。我会告诉我那渐渐长大的孩子,我有一个极好极好的朋友,我每时每刻都思念着他。”

     他们终究没有这么好的结局。没有这么潇洒的心态,去面对真实的残酷。

     种种岁月磨砺,时光无情,最记得的也许只是伤痛,因为伤痛远比幸福要深刻,叫人难以忘怀,不肯忘却。纵观文史,悲剧总是主题,别离总是结局,似乎美好的时光,都为了最后那个悲痛的时刻,落差越大,越是人生。

     当风劲节和卢东篱,可以不需眼神和语言便了解对方的所有的心思,彼此知之甚深,他们的结局,已经注定,作者们最喜欢的,也许就是将千辛万苦塑造的完美雕像,一下子,缓慢的,跌碎在你眼前,他们自然不会相负,也注定无法相守,他们只能别离,以最世俗的方式,经历最不世俗的惨痛。

     当作者故意加入了许多情节让读者越发的感动于两人的相知相信,当一个注定是反派的大舅子成为两人悲剧主题的添加剂,当故事已经无法在两人之间再增加一点点的光华,那么,破灭就理所当然的来到。作者是想通过故事说教的,这是我不喜欢小楼传说的原因,我喜欢作者的表达,欣赏她的某些观点,但我厌恶她长篇大论喋喋不休纠缠于细微末节,过于表现自己,反而失却了故事本身的颜色,破坏了完整性和美感。小楼传说的大主题便是如此,总是无数的悲剧无数的经历无数的感悟。于是,风劲节和卢东篱,必须迎来最后的背叛和出卖。

    我对第四篇风之劲节的喜欢,也许源于这一篇里喋喋不休的自问自答、人格分裂一般的多重意见、观点、想法、探讨比较少,也许源自于两个人始终没有出卖和怀疑对方,他们一直都相信着对方,并且,最终,即使两个人都遭遇了凄凉的下场,却仍旧,有着真诚执着的心,有着满足和感动,有着维护和体谅。

     作者因为小楼传说披着耽美的外衣,在主人公中塑造了一个脑袋被驴踢了被门缝夹了吃了某种致幻药剂或者纯粹是脑神经里面进了蟑螂的某位女同学,一直在干扰所有篇章的男主们某些耽美伪命题,实在叫人看了烦心,还好风劲节的故事受影响不重,也许在这篇里我忽视了那位神经抽风到那美克星的女同学的癫痫风暴,于是虽然风劲节有试探过自己在卢东篱心中属于爱人还是友人,风劲节同学立场很坚定,卢东篱同学思想很纯洁,尽管有着某些看似暧昧的对白,比如愿意死在一起之类的,读文的人还是能很轻易的看出,这些都与狭隘的私情无关,是,我心目中的风劲节和卢东篱,是升华到最高点的感情,是超越了所有障碍一览众山小的灵魂间的交付与相知。

     当风劲节安排好所有后路,浴血奋战,杀敌破阵,白衣潇洒的回到城中,当瑞王的种种布局全然施展,昏君的旨意由太监及派系同谋们威风凛凛的颁布,当军中诸人无不叫冤喊屈却只能徒手在场热泪观刑时,卢东篱的心,已有伤痕。

    作者有些感慨说的很好,人们是不会为了某位冤屈的大将真的作出什么行动的,人们总是受限于阶级的观点,刑法的苛责,责任的后果。于是岳飞也好,戚继光也好,所有冤死的忠臣,不过是一道圣旨,几个太监,然后便是眼泪和愤慨。别无其他。

     封建社会的统治大多数时候都固若金汤,表面的动荡并不能掩盖其内在的顽强坚固。越无知的越容易收到束缚,有识之士永远寥寥几人,其余,不过是大机器里面的小构件,看不到全貌,不过瞎子摸象而已。

     风劲节的死,终于不可避免的来到,他原本想潇洒的死去,却在发现卢东篱有自杀倾向时暴怒大骂,恨卢东篱忘记了对他的承诺,枉费了他良苦用心,辜负了那远在京城的坚贞女子。于是卢东篱悄然放下那把好友送给他防身的锋利小刀,脸色惨白的看着那支令箭飞下校场。

     若是让风劲节潇洒的死去,作者想必心有不甘,怕厚此薄彼,她笔下的四个主人公,除小容外,全都壮烈凄惨,尤其以她落墨最多的阿汉为甚,方轻尘不过死了个狂放不羁,出人意表的戏剧化,或许是我不大重视其余人物的关系吧,还是觉得,风劲节的死,最为悲戚。

     替作者行刑的是一个胆小的侩子手。因为过于爱戴风劲节,于是下刀的时候,半途就没有了力气。饶是风劲节精神力很牛很牛(据作者编造,这群几千年后的学生拥有强大的精神力,对痛感比较迟钝),也还是因为全然没有被砍一半头的准备而精神崩溃,导致全身力量暴走,卷起巨大的旋风,飞沙走石,凄凉大喊,痛彻心扉却又因为精神力过于强大一时半刻死不了……

     于是他的同学们全都无能为力,于是卢东篱的心,彻底碎了。他的至交好友就在他面前,以从没有过的凄惶可怖姿态挣扎,血喷涌而出,如雨落下,他的声音因着气管被割破而若游丝几不可闻!他的双手泛着青筋,十指模糊,将膝下的石台击得粉碎!

     这是怎样的力量,是怎样的痛苦??!!

     卢东篱的心,碎了,死了。他的残魂带着他的躯壳,走到风劲节身边,那些刮破衣裳,将他全身割伤的乱流似乎于他都不存在一般。他轻轻的呼唤:劲节。

     只一句,两个字。围绕着风劲节的乱流消失,暴走的力量全数散乱。即使在风劲节思维混乱,精神涣散,已然没有意识的时刻,他仍旧立刻遵从了内心里的最高意志:保护卢东篱。

     当风止息,卢东篱将风劲节抱在怀里。风劲节用只余气流的嗓音喃喃:东篱东篱东篱……

     那把他送给卢东篱的小刀,毫不犹豫,没有阻碍的刺进了他的后心,刺入卢东篱的心。刀短,只是伤了卢东篱的皮肉,而他,其实,不需这把刀,也已经死去。

     九刀。干脆利落的九刀。

      于是风劲节含笑,死在卢东篱怀里。他从来不认为卢东篱辜负了他,因为这是他的命题,因为这是他必然的结局。

    忠臣的结局。

     这是卢东篱无能为力的事情,甚至连他,也只是风劲节选择观察的对象,是他完成论题的佐料。

     但,终究,其实并不是同一个时空的两个人,凝结了一段超越时空的真挚情谊。风劲节的论题在半路上已然放弃,一心一意的辅佐着卢东篱,守护这个明知道无论多努力都不会变好的江山。萤火虫的光芒虽然微弱,但能更好一点,就可以更早更早的迎来美好的世界。来自后世的风劲节告诉卢东篱,只要努力的去做,自由幸福的生活就一定会来到,虽然,他隐瞒了所需的漫长时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世界上真的有无私的奉献,人世间真的存在无暇的感情。

     风劲节从卢东篱身上,看到了自己的相信。但,一定程度上,是他将卢东篱平淡的一生改变,让他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亲手杀死至交好友,让他崩溃,让他心死,让他质疑自己无私的付出,让他恨做忠臣。

    卢东篱最终没有死。风劲节死前留下的诸多后手,让他安然无恙。但他真的安然无恙?他在校场抱着风劲节的尸体悲恸大哭,眼睛从此无法明视,嗓音从此残破无法发声,他伤了心,身体已然亏损,纵然风劲节找了一个与他神似的人替他去死,他又真的就活了下来?

    他没有面目活着。却必须活着。因为他答应过风劲节,因为这是风劲节死前最后一个愿望。但他终究不能做到自己当初的承诺,他不去见自己的妻儿,他没有去找苦候边关接应他的商人。

     当他成为乞丐,流落四方,形消骨瘦,忽然听到唱颂他和风劲节的戏文,他看不到,说不出的痛悔,更甚于死亡!

    他听着戏台上,那模糊的身影唱着:苍天啊,恨不当年沙场死!

     此时,他的妻儿已在风劲节的安排下为他洗去冤屈,家族光耀,深得圣眷。

     此时,他已经成为一个废人,超速消耗着自己的生命力。

     此时,风劲节仍在基地沉睡疗伤,一无所知。

     此时,风之劲节篇进入尾声。

     而我,看着屏幕上规整的文字,双眼模糊。

    风劲节和卢东篱的故事,原本是作为外传来写的,最后成为小楼传说的第四节。在之后的风云际会中,风劲节违规,重新入世,找到卢东篱,医治好了他,让他一家团圆之后,又为了赵国变得更好而重新回到仕途。但这时,两个人只是其余人等的陪衬,仿佛只是给了他们一个好结局来弥补之前的伤痛。别无特色。

     我没有耐心在之后百余万字里面寻找他们的蛛丝马迹。当越来越多的长篇大论出现,当作者的心胸越来越开阔什么都要辩论之后,我彻底失去了兴致。

     我只是喜欢这两个人。不待追忆。而那些历史上的忠臣,又有哪个,有结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此情不待追忆,忠臣如何结局——读《小楼传说》第四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dsyt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