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童话《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红桃皇后曾对爱丽丝说过这样一句话:在我们这个地方,你必须要不停的奔跑,才能留在原地。如今,幻想世界中的一切却真实的发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模糊的、不确定的、瞬息万变的Vuka时代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促使我们的一生都需要不断的攀登,有时我们不免会停滞、会抱怨、会疑虑我们为什么要这么辛苦忙碌,To breathe (是选择安逸生活), or to fight (还是承受一次又一次的破壳之痛),That’s a question! 海明威曾经说:生活总是让我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在之前的分享中我也提到,世界需要更多的问题解决者和终身学习者,而我们作为教育者,更应该躬身入局,面对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我们是否抓住了机会挖掘出自己隐藏的“宝藏”呢?疫情结束后,我们又是否做好高效率复工的准备,去勇敢实现自我价值呢?我们持续不断的力量源泉又来自哪里?希望这篇文章可以帮助大家清晰看到每个人成长背后所必然经历的过程,并找到我们自身强大的源动力!
Part1 认识成长圆环:
每个人的成长都会经历以下四个圈层:舒适区、恐惧区、学习区和成长区,然后再形成新的循环,螺旋上升。
成长圆环1、舒适区 comfort zone. 每个人都有自己所擅长所熟悉的领域,可以轻松去做,甚至形成习惯,毫不费力。大脑是个懒家伙,能不动脑就不动脑,待在自己的舒适圈是舒舒服服,那为什么我们一定要求“变”,要走出来呢?大家都听说过米缸里的老鼠的故事吧,一只小老鼠找到一个大米缸,米缸里有满满的大米,小老鼠开心极了,每天只要饿了,它就跳进米缸吃米,吃饱了就到处玩耍,一点也没意识到米缸里的米正在一点点的减少,但米缸总会有空的那一天啊,但当小老鼠吃完最后一粒米时,冬天到了,一切已经来不及了...如果我们不想做这只米缸里的老鼠,我们就要时刻警惕,不断自检,自己是否陷入了舒适圈而不自知呢?例如,疫情前为什么线上课这么难推进?为什么我们会不自觉的去排斥?...当时的我们是否被圈在了“线下课”的舒适圈里了呢?
米缸里的老鼠2. 恐惧区:
各种变化的发生,让你不得不走出舒适区,接下来你要进入的是一个非常让人焦虑、纠结、容易自我放弃的阶段,这就是恐惧区。进入这个阶段你会不断的找借口,觉得自己能力不行,没有自信;你还会去寻求其他人的建议,并从这一系列建议中去印证了自己的想法。
人性的特点之一,就是给自己找理由。它似乎每天都在发生着,比如晚上不想打卡背单词,因为今天太累了;我不想做线上课,因为我不会用设备;我想吃蛋糕不想减肥,因为这个蛋糕不吃就浪费了...看,我们总能找到各种理由不去坚持和挑战,而当重要的时刻来临时,它更是变成了拦路虎,而理由也很统一:我还没准备好,我不行。其实我们大多数时候都没有准备好,比如我们准备开升学会,你就一定能保证百分百的家长都报名吗?比如我们准备一场分享会,你就一定能保证所有的人都洗耳恭听吗?...如果不能,那是不是我们就可以不去做了呢?所以,掌握好“度”进行正确的评估很重要,如果新事物远远超过自己的能力范畴,并且资源严重不足,那可能需要怀疑;但如果已经有前人证明可行,并且资源足够,只是需要自己多付出一些努力,那就值得去做!
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直播对于我来说属于舒适圈之外,当我刚接到直播任务的时候,我的本能反应是我不行。我特别的焦虑和恐惧,开始找很多的理由,比如我资历不够,还需要更多时间沉淀和学习,我没有合适的主题内容, 大家都很忙没时间听直播...等等,我甚至列了一个长长的list准备去说服于老师不要让我直播,现在想想确实很可笑,但却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我还去寻问了其他人的建议,有同事有家人有朋友,这些建议也确实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我的想法和决定,所以选择跟谁去沟通也是非常关键,如果这种时候,身边有立场中立,愿意鼓励你去挑战的伙伴特别重要,她们会帮助你静心下来去重新思考。
在这里大家可以做一下短暂的自我抽离,旁观一下过去的自己,是否曾陷入过恐怖区?当时的自己是如何想如何做的?是深陷其中放弃机会还是勇敢的突破自己呢?...我想说的是,逃离恐惧是人的本能,经历这些都是人之常情,但如果你能够突破自己,走出恐惧,那么你就已经战胜了大多数的人。
3. 学习区:
当突破恐惧区以后,我们便进入到了学习区。你会放下恐惧和不自信,面对新的挑战去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并积极解决新出现的问题,你会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到最好。
例如,当我自己下定决心要直播之后,我便集中精神一口作气完成主题的选定、PPT的制作,我会去学习如何做出适合直播形式的PPT,研究我喜欢的网红直播的风格,设计和思考互动的方式,以及如何充分利用直播形式的优势保证内容的顺畅等等。这时,我进入高速的学习区。
那么,如何学习呢?学习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向前辈请教、 读书、 网络学习...互联网时代给与我们最大的福利就是可以链接世界上所有优秀的学习资源,使学习这件事泛在化,我之前也分享过如何去搭建你的知识大厦,如何高效率的读书等等,在这里就不再赘述。
总之,要把学习成为一种习惯,积累还在于日常。你可能不需要记住每一个知识点,即know-what, 但你要有自己清晰的知识地图,知道什么样的问题,自己去哪里可以找到或者谁可以给你推荐,即know-where, Know-who, 并实现快速链接。我们可以不做知识的搬运工,但我们要做知识的链接者。
4、 成长区:
当完成了学习区以后,人便会进入了成长区,在这里我们会实现自己的目标,甚至梦想,找到意义感,并设定新的目标,这时我们将经历新一轮的舒适区、恐惧区和学习区,生长就这样持续不断的发生着。直播之后,我把自己对于英迈教育的信心传递给了大家,引起大家的共鸣和信心,达成了自己直播的初心和目标,我觉得能影响和带动他人是非常有意义的事,并且我也成功完成了第二次直播,相信也不会是最后1次。此时,当我回过头想想自己当初是如何纠结走过来的,一切都变得很值得,并对自己说:幸好我没放弃。毕竟,人是要发展的,我们都一样。
以上就是我们每个人成长都会经历的四个阶段,希望大家可以感受到舒适区的蒙蔽性、恐怖区的危险、学习区的快速成长、以及成长区自我实现的满足感。先苦后甜,犹豫时、困难时、纠结时,我们一定要时刻鼓励自己坚持坚持、胜利就在前方!这不是鸡汤,这是真实发生的成长路径。
Part 2 使命三环链接自我和他人。
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可以促使我们不断的去推动自我成长的飞轮,走出舒适区,越过恐怖区,去持续的突破自我呢?是金钱?名誉?地位?权力?抑或是别人的评价和艳羡的目光吗?...这些都只是外部的评价体系而已,它们就像无处不在的“噪音”,让你渐渐远离自己的初心,让你更加的焦虑不安,所以,我们最需要做的是向内求,找到自我价值。同时,我们还要建立与他人的联结,为他人提供价值,找到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 根据马斯洛需求金字塔,人总逃离不开社交的需求、并有被尊重和自我实现的渴望,而且马斯洛后来还加上了第6层,就是超越自我,所以人总会从最初的最底层的“我能得到什么”到最高层的“我能贡献什么”去转化,这也是我们存在的意义。
我们存在的意义或者说我们为什么而存在,就是使命。马克思曾经说:“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也就是说,使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无论你是否意识到、感觉到,使命都会伴随人出生而降临到每个人身上。《第二曲线》作者翻译了亚里士多德针对幸福表达(心流,亦或是巅峰体验)的理解:找到自己的热爱所在,为了他人的利益在你擅长的领域做到最好。这句话很好的诠释了自我使命探寻的9字箴言:即我热爱,我擅长,被需要!
使命三环只有当这三者结合在一起才会发生最强大的动力,如果你只做“我热爱+我擅长”的事,不在乎别人是否需要,那也只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如果你在做“我擅长+被需要”的事,但自己却不热爱,就很难感到幸福并且坚持下去;如果你在做“我热爱+被需要”的事,但自己却不擅长,就会处处碰壁,很难获得成就感。所以三环,缺一不可。此外,我喜欢,我擅长都来自于对自我的剖析,被需要则是来对他人需求的考虑。要找到自己的使命感,需要同时联结自己和他人的需求。
使命三环为什么重要?下面给大家列举几个可以使用的场景:
1、使命三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自己,锁定热爱的职业。静下心来问一下自己,我喜欢什么?我擅长什么?我是否被需要呢?比如我喜欢英语、喜欢孩子;我擅长儿童心理、能跟孩子打成一片;班上的孩子和家长、以及团队都非常需要我,我能够帮助到他们,我感觉很有价值感,那这份工作就是非常值得珍惜的,你就比世界上80%的人都要幸运。
可能很多伙伴们会有疑问,如何找到自己的天赋,并进一步形成优势呢?你可以向自己提问和向他人提问。向自己提问:别人常常向你请教什么或者你做什么充满自信(自我效能感self-efficiency)?什么事情是你宁愿放弃休息时间,也愿意去做(本能 instinct)?什么事情让你沉浸其中忘记吃饭睡觉,暂时忘记刷社交网络(专注 growth)?过去的工作和生活中,有什么让你获得巨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满足needs)?向他人提问:你最欣赏或者佩服我的方面是什么?我在做什么事情的时候,看起来最兴奋?你曾经看到我做过哪件事情,让你印象深刻?...这就是著名的天赋挖掘的Sign模型,有兴趣的可以再查询资料深入了解,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者代表时间后,我们可以再提炼共性,比如我总结这些事件的共性是组织能力强,那说明我在组织能力方面有很大的天赋,所以就可以着力培养,成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2、使命三环帮助我们更好的做决策。它是一个非常好用的价值标尺。比如最初于老师让我带领团队研发自己的课程体系时,我就问了自己:我愿意去做吗?我有能力做吗?这件事有价值吗?其实跟这9字是一个道理。在比如,我是否要直播,我也会去想,我热爱什么呢?跟他人分享;我擅长什么?带动他人+深度思考+总结模型;被需要吗?疫情期间,学校的信心需要被点燃,作为管理者,我也需要身先士卒。所以这件事是非常值得去做的。所以再难,也要突破自己!
3、使命三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设计项目并达成目标。比如我要做一次演讲,如何定主题和内容呢?我们需要把自己想要传达的(我热爱和我擅长)结合他人所需要的(被需要)去设计,二者缺一不可。再比如,我要开家长会,我需要传递什么呢?传递对孩子的爱和教学事业的爱(我喜欢),分享这段时间你做的成功的教学尝试(我擅长),你还要了解家长的所需,帮助家长解疑答惑(被需要)。同理,如果是升学会呢?看下图:
我要向家长传递什么?4、使命三环可以启动我们在职场中的价值思维,提升职场竞争力。职业价值=他人的期待(被需要)+内心的需求(我热爱)+核心的优势(我擅长)。首先你要能从任务的表象看到他人背后的期待,提供超预期的结果,不是完成就好,而是做得漂亮,还记得小猪盖房子的故事吗?其次,你要反思自己内在的动力和需求,找到自己所做事的意义感,即时刻问问自己做这件事背后的why,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这件事对我和他人有什么帮助?最后,你要愿意把自己成功的方法多提炼多分享,帮助他人并且在反馈中自我迭代!
《非暴力沟通》的作者马歇尔博士曾经过一句话,我特别特别喜欢,分享给大家:当我们理解了自己和他人的需求的时候,这个世界就没有敌人了。使命三环正是实现了自我和他人的需求的联结。
Part 3 活在使命的状态里。
什么是活在使命的状态呢?结合前面说过的话,就是为他人的利益在你最擅长的领域做到最好,并且处于心流的状态中,即我能做,我想做,有人要!这或许是每个人一生都想要追寻的状态吧。每个人的价值观、性格特质、需求、成长背景均不相同,要想找到自己的使命并活在使命的状态里,我们还要继续向下挖掘自我最底层的需求,找到自己的使命表达格式并且验证!大家可以静下心来,与自己对话,尝试做下面的练习。
一、使命有三个组成要素:
1、 本质 (I am),你像什么? 比如爱、唤醒者、光、海洋、太阳、教育者...
2、 价值 (I do),你可以为自己和他人带来的变化?比如,我让身边的人变得更好;我帮助更多孩子学习英语;我让人们获得平等的权利...;
3、 信息(I speak),你想向世界传递什么信念或者智慧?比如,勇敢活出自我,做终身学习者,你永远不会丧失选择权...
二、使命的表达格式:
本质:我是谁?我是___________.
价值:我能为我带来什么?我能为他人带来什么?我让自己__________,同时帮助更多人___________。
信息:你能为世界带来什么智慧?我想告诉这个世界,____________.
以下是我的自我使命表达练习,虽然笔记潦草,但却真实。回顾从前,我发现自己擅长的热爱的每件事其实都是这一使命的行为体现,并且我还在不断学习去完成它。
个人使命表达3、 使命的验证:你的身体知道!
使命像是你生命密码,找到它时,你就会与自己产生同频共振,当你把自己的使命大声的读出来,你自己的情感和身体会有强烈的反应,你的心跳会加速,你会热泪盈眶,也许你会浑身发抖...听的人也会有情感或者身体上的反应。直觉会告诉你这份使命是否准确。
寻找使命是一个不断清晰的过程,奥地利小说家,斯蒂芬·茨威格,说过“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人生途中,即年富力强时发现自己生活的使命。”如果你还没有找到你的使命,没关系。先从9字箴言做起,做你热爱且擅长的事,并多启动你的同理心去理解他人,相信总有一天,你的使命会自然显现。使命的探寻需要时间,也需要我们不断的自查和向内探寻。
4、 如何去实现自己的使命?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蕾莎修女在《爱中行走》一书中说,在她十七、八岁时受到使命的召唤去印度,一生都在帮助那里的最底层穷人,她曾给濒临死亡的人擦洗过散着恶臭的身体,给他们最后一点临终的关怀,但是刚开始时她努力了很久,因为宗教的关系,没有一个人愿意接受她的帮助,然后有了第一个人。她说:“假如我不扶起这个人,我就不会帮忙过四万两千人。”
特蕾莎修女所以,我们就从事身边的小事去做起,从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做起,使命可以帮我们确认想要成为一个怎样的自己,然后去把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做到极致,那么相信平凡的我们,也可以成就非凡事!爱迪生曾说:“如果所有人都能真正做到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结果会使我们自己都震惊。”在去年年会上,于老师正式提出了我们英迈的使命:让每一位学员、家长、员工、合作伙伴都变得更好。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每位英迈人都能感同身受,身体力行,使命共振,上好每一堂课,做好与家长的每次沟通,与身边的伙伴相扶相伴...把自己的事情做到极致,努力让身边每个人都变得更好,那么我们的团队一定会爆发无坚不摧的生命力,向善利他的生命力,而在这过程中,我们也会被激发、浸润、持续成长为更优秀的自己,真正实现相互成就!
综上所述,这篇文章从每个人的成长路径出发,一步步深挖底层的动力源泉,我们首先锁定使命通用9字箴言,即我热爱,我擅长,被需要,以及其各种应用的场景,并且进一步向下探寻我们个人的使命表达,找到你独一无二的能量源泉。我是谁?我为什么而忙碌?我的价值是什么?我下一步的方向是哪里?....30岁前的我还没有考虑过这样的问题,但是30岁后的我却常常被其所困扰和好奇,如果30岁前的我们追求成功就好,那么30岁之后的我们,必然会开始寻觅意义。相信身边很多的伙伴会像我一样或者总有一天像我一样,希望这篇文章可以唤醒更多伙伴对自我、对意义感、对自我使命的探寻,从而让自己获得持续不断的动力,持续成长,这就是我写这篇文章的初心。2020年会的心愿墙上,我的愿望是,2020愿自己可以流动在使命的状态里。同时希望我们每位伙伴,我们的英迈团队,都可以活在使命的状态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