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总共读了18本书,比起往年读书量是少了,汇总如下,希望今年能继续坚持,毕竟豆瓣已经标记了那么多待读数目。
1. 费孝通 《乡土中国》
社会学方面的著作,也是了解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的经典书目。“乡土”一词,就道出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从古至今,农民赖以生存的是土地,因此在这边土地上诞生了一“乡土”为基础的社会结构。本书从“乡土”而谈起,展现了基于这个结构的家族、婚姻、血缘、政治等各个方面。
2. 丹尼尔·凯斯 著 邢世阳 译《24个比利》
主人公比利·米立根因强暴案被警方逮捕,在审查案件的过程中,发现比利的体内竟然存有24个独立和不同的人格,而究竟是哪个人格犯下罪行,使得法院无法顺利对嫌疑人宣判。因为多重人格,引发了一场关于心理和伦理的一场争论。
3. 丹尼尔·凯斯 著 邢世阳 译 《比利战争》
《24个比利》的续作。比利被判转入精神病收容医院,过着非人一般的生活,被医生强制注射镇静剂,阻止人格融合。在这一本书里,我们看到了比利的人格分裂来自于童年时期被继父强暴虐待,我们看到了医院、媒体、法院等社会对比利的人格的攻击。比利的人格在这样的虐待中也逐渐“死去”,比利本人最终也在“人间地狱”玛丽医院去世。与《24个比利》不同的是,《比利战争》深挖了比利人格分裂的产生原因,在读者面前展示了那么一个并非强暴罪犯的恶人比利,而是一个经历过童年虐待心里创伤的受害人比利。可能这就是可憎至人也有可怜之处吧。
4. 洪应明 《菜根谭》
一部谈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的小册子,都是些短句箴言,工整对仗,颇为有趣。摘抄几句:
“作人无一点真恳的念头,便成了花子,事事皆虚;涉世无一段圆活的机趣,便是个木人,处处有碍。”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声妓晚景从良,一世之烟花无碍;贞妇白头失守,半生之清苦俱非。语云:‘看人只看后半截’,真名言也。”
当然令我印象最深也最喜欢的一句是,“士人有百折不回之真心,才有万变不穷之妙用。”
共勉。
5. 杨奎松 《“边缘人”纪事:几个“问题”小人物的悲剧故事》
八个在建国初期肃反运动中有“问题”的小人物的档案故事,可能如果不是这本书,这些档案将会永远尘封在档案馆中无人问津。通过这些悲剧故事,展示了那个年代的荒谬,小人物命运的无助。
在第一个故事“重归‘人民’路”中,开头阐释了何为“人民”,让我对那个年代所谓的“肃反”“改造”等运动的产生有了个模糊的认识。
那么,何谓“人民”呢?建国前夕,周恩来在解释形同宪法的、由人民政协通过的“共同纲领”草案的条文时,曾专门讲过它的特点,那就是它的阶级性,或曰政治性。周恩来说:“‘人民’与‘国民’是有分别的。‘人民’是指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以及从反动阶级觉悟过来的某些爱国民主分子。而对官僚资产阶级在其财产被没收和地主阶级在其土地被分配以后,消极的是要严厉镇压他们中间的反动活动,积极的是更多地要强迫他们劳动,使他们改造成为新人。在改变以前,他们不属人民范围,但仍然是中国的一个国民,暂时不给他们享受人民的权利,却需要使他们遵守国民的义务。”换言之,“人民”不仅是由阶级组成的,而且是一个相当严格的政治性概念。也就是说,在旧中国,一个人做一个国民也许就够了;在新中国,一个人只具有国民资格是远远不够的,他还必须同时成为人民中的一份子才行。否则,他难免会与没有改造好的官僚资产阶级和地主一样,不仅享受不到应有的政治权利,还要被强迫劳动,以便被改造为人民的一份子。
“人民”与“国民”两者间存在着如此重大的差别,新中国建立后对国人的政治鉴别工作不仅格外重要,而且也及其艰难、复杂。所以需要鉴别,是因为从革命战争中走来的共产党人相信,一个人的阶级属性,并不仅仅取决他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如何,还需要看他在思想上和政治上会做出怎样的选择。一个最简单的事实就是,在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当中,应有不少人过去就选择了站在代表着反动的官僚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的国民党政权一边。因此,新中国建立伊始,一方面心政权不得不大量留用旧政权下的旧职员,以保持政权转变过程的相对平稳,一方面则不得不对旧职员分批进行整治甄别与清查。
6. 威廉·詹姆斯 著 龙湘涛 译 《行为改变思想》
心理学方面的一部再创作作品,论述颇为冗长。其实全书只是为了体现“表现原理”,而分成了诸多章节,举例繁杂。不过当时读的时候,其“行为改变思想”的论点着实让我耳目一新,举例论证中也颇有些有趣之处。然而总体上,还是显得啰嗦。
7. 戴尔·卡内基 著 赵虚年 译 《人性的弱点》
20世纪的畅销书籍,书中也讲了许多成功学的东西,多是人际交往的秘诀,诸如如何赞美别人、如何承认并弥补错误,如何获取对方的信任等等。说起来书中不过是总结了我们在人际交往中需要注意和学习的事项,帮助我们迅速走向成功,其中也不乏优秀的案例。但案例终究是案例,在具体的实际情况中还是需要我们随机应变,做出最合适的选择。此时若是当作成功学书籍来看倒也不差,只是将书取名“人性的弱点”,构架太大,书中的内容难以配上如此“宏大”的名字。
8.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著 戴光年 译 《自我本我与集体心理学》
其实这套书包含了弗洛伊德的三部著作:《超越快乐原则》、《集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和《自我与本我》。其实不该上来就读这三部心理学的著作,对我来说还是有些艰深,再次不做置评。以后有机会再读。
9. 罗伯特·T·清崎 著 萧明 译 《富爸爸穷爸爸》
作者清崎有两个爸爸,一个“穷爸爸”是亲生父亲,公司职员,工作稳定。另一个“富爸爸”是朋友的父亲,善于投资理财的企业家。这两个爸爸一穷一富,两种不同的财富观曾困扰着清崎,最后,清崎选择了“富爸爸”的财富观,学习投资理财,成为了富有的企业家。本书的一个重要的观点是,人不能为了钱而工作赚钱,而是让钱为自己工作,去赚更多的钱。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阐释了这个观点。作为理财的入门书籍,确实让我对理财有了个基本的概念。
10.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著 曹晚红/魏雪萍 译 《自卑与超越》
书写的一般,也没有一个逻辑中心。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11. 《论语》
不多说,中华文化经典。不论是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劝学交友,都有完善的解答。值得拿来常读,温故而知新。
12. 芦苇/王天兵 《电影编剧的秘密》
本书其实是访谈内容的整理出版而成书,是王天兵与编剧对电影、导演、编剧等的谈话内容。芦苇作为国内资深编剧,与第五代导演有过密切合作,诸如张艺谋、陈凯歌等。在我看来,他是一个敢于讲真话的人,一个纯粹的编剧。他说出“第五代导演不太会讲故事”的话来。有人说他的话有些狂妄与傲慢,而这正是他对自己编剧能力的自信,从本书最后附的他创作的《赤壁》剧本就可以看出。虽然最后电影并没有采纳他的剧本,但与上映的电影相比,孰优孰劣还是显而易见的。
13. 王国维 《人间词话》
许多人都知道王国维对成功的三层境界的理解,而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王国维对写词的一个标准。“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而无矫揉装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百不一失。”其实不仅是写词,作文章的标准也是如此。
14. 天下霸唱 《鬼吹灯》八册
前四册为主线故事,后四册则是对塑造的《鬼吹灯》这个盗墓世界的延伸与拓展。无论是对摸金发丘之外的搬山和卸领的创作描写,还是对贯穿全书的《十六字阴阳风水秘书》来源的描述,都将这个盗墓世界补全。从这一点来看,这后四册更加显得作者的创作水平。语言方面也极具时代色彩,如文革时期的口号和样板戏等,又兼具说书人特点,颇为有趣。总的来说,《鬼吹灯》作为国内盗墓小说的鼻祖,名副其实。
15. 天下霸唱 《金棺陵兽》
《鬼吹灯》系列的前传,讲述《鬼吹灯》中提到的清末摸金校尉张三爷早年的奇诡异事。由于年代在清末,文风则完全采用说书人口吻,话本的形式向我们展现了张三爷年少时经历的种种奇事,故事紧凑,一环扣一环,令人寻味。
16. 尤瓦尔·赫拉利 著 林俊宏 译 《人类简史》《未来简史》
这两本书本是一个系列。个人觉得《人类简史》较好些。其对人类百万年进化过程中出现的种族、宗教、国家、意识形态的等问题作了深刻探讨,有些观点确实读来令人耳目一新。比如人类史上的农业革命,将人类的生活方式从狩猎采集进化为聚集种植小麦等农作物。作者提出一种观点,农业革命不仅是人类驯化了小麦,更是小麦“驯化”了人类,将人类从之前的丰富的食物来源转变为小麦等固定的几种农作物。其实我以前就曾想过,曾经的缘故人类,狩猎采集吃生肉野果并不会对身体造成太大损害,怎么进化了几百万年后,肠胃反而退化了,吃点稍微不干净的东西就引起不适。作者的这一观点倒是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当然,书中许多的新颖独特的观点并非符合逻辑,还需我们细细品味。
17. 斩鞍 《旅人·怀人》
九州系列的一部重磅作品,终于在2017年出版。斩鞍从小人物的视角,侧面展现了胤末乱世下人们命运的无奈。虽然没有直接描写乱世烽烟,而是从行吟者界明城的角度来展现,也为后面开启《白驹》等描写战争的作品作了铺垫。在这部书中,还是展现了乱世下宁静美好的一面。界明城与四月的浪漫爱情,虽然结局凄惨,但至少,我还是看到了乱世下的这抹温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