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阅读使人明智,阅读使你在找寻自己的路上遇到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书籍也是你解决问题的最佳搭档。
那么,你知道除了选书很重要外,我们还需要具备些什么特质让阅读更有效,更快成为优秀的人吗?
一个合格的阅读者首先该拥有以下四点成为一个独立思考的人。
1具有批判性思维
2具有创新性
3具有自己的系统和逻辑思维
4具有知行合一的能力。
批判性思维指的是你知道自己想要通过书本解决什么问题,当你遇到那些观点不相同或者错误的观念时先要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以及能学习的,不是拿起一本书就埋头读,若是这个观念是错误的而你觉得是正确的进而开始行动,最后失败了还会怪自己事情没做好。
还有一方面是具有清晰地认知,比如我看《刻意练习》这本书时,里面提到很多案例去证明刻意练习的重要性和共同点,当你知道怎么做是正确的技巧就可以开始行动,不需要看完整本书在考虑自己的计划,因为你已经在看完之前找到了这本书最精华的部分。
创新性指的是你看完这本书后通过思考和提炼,比原作者得出更高一层或者更新认知的结论。
比如有个理论叫一万小时定律,第一个版本说的是无论做什么,只要做够一万小时都能成为大师。
可后来这个理论被人否定了,开始提出刻意练习的概念,在足够多时间练习的情况下,你要把练习的区域定在拉伸区,使自己不觉得太容易也太困难,这样才是每天进步一点点的真意。
而这个成为大师的时间也许不用一万小时,但几千小时是必须的,所以这个版本又可以继续进阶。
每一个进阶的版本是后人通过实验和行动去验证前者的理论,验证过后得出属于自己的结论在修改成最贴合自己认知的知识这就是超出前人得出更有创新的收获。
有人跟别人分享一本书的时候,把作者的观点当成自己的,看完了书写东西也照样把原本的观点搬移过去,实际上那些方法仍然是原作者的,你没有把它变成自己的东西。
接下来再来分析一下具有自己的系统和逻辑思维是什么意思。
当你从书中受益想把这个东西分享给别人的时候,你会怎么做?有人讲课、写作。
问题来了,怎么讲才能使内容更加清晰而容易明白呢?
有人把作者的那套认知体系搬出来直接用,可别人的终究不是自己的,当学生遇到问题来问你怎么解决的时候,体系不是你的,你也不是最了解的人,问题就不会被解决。
所以,我们读完书输出读书笔记和收获的时候,我们就在把作者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通过输出加深知识连接。 最后一点就是你知道了后要开始行动,这方面许多人都有很深的体会,若是光知道好方法不去改变现状,那这本书其实并没有给你提供帮助。
除了要具备判断力、创新性、逻辑思维、行动力外,我们还要检验自己读书有没有成果。
第一步,回看读书时写的想法或笔记,书中叫寻找新认知。
若是你读书时与作者思想产生碰撞而没有记录下来,那你就错过了自己的成长部分,你也不能在后来的时光里回看曾经的自己看这本书想了些什么。
今年又看了《认知觉醒》,这是第二遍,当我点开笔记时,我看到了第一次阅读时做的笔记,通过对比,发现那时的自己读书囫囵吞枣只记录特别重要的片段,没有记录关于看书时的思考,第二遍的笔记有很多是原创内容,书中的金句反而少了,这证明看书时思考比光读书不消化更重要。
第二部,从这些新认知里,你受其影响得到了什么?
继续用《认知觉醒》来举例,第一次读的时候我就认识元认知这个观念,那时候做出的改变仅仅是通过意识层面观察自己的行为和思想。
第二遍读完这个观念又看到写反思日记的好处,原本我坚持写反思日记的模板发生了改变,之前只留意一天当中哪些部分做得好,哪些部分做的不够好,找出进步以及提出优化。
现在除了这些部分外,我还在体察情绪,一天当中我什么时候情绪有波动,经历的事情中每件事情背后的本质以及能参透什么道理,虽是同一个概念但带来的改变是不同的。
第三部,对比一下读书前与读书后的自己整体有何变化?
这一步需要把读书前自己的状态以及读书后的状态都写下来,每一本书都要这么做。
读书最重要的目的就是通过阅读改变现实。
别看这个步骤那么复杂,看完是不是都不想做?
但你有没有想过,若是每本书读完后除了输出读书笔记作为学习收获外,这种对比的方式也是一种体现你进步与否的途径,你会看到自己读过的每一本书像是阶梯的台阶,一级级把你推向更高的地方,像是踩着书本铺就的路径走向终点。
在你未来回望时,能清晰地看到每一步的足迹,你是怎么走到现在这个高度的,读过的书在这条路上起什么作用,迷茫时什么书把你拽出泥潭,你现在遇到同样的问题还能不能在这些书里找到答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