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抗兵相若,则哀者胜矣。
所以两军对抗实力相当的时候,则是有慈悲心的一方会获胜。
仁爱之心的培养永远应该排在教育的第一位。
各位亲爱的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接着来讲《道德经》第七十一章。这七十一章讲完,我们《道德经》一共八十一章,就剩十章了,还是比较快的,比原定的三年可能要快很多,估计今年上半年就结束了。结束了这么长时间讲《道德经》也有点儿依依不舍,我们把最后的篇章也是详细地给大家讲完,我是完全公益的,给大家每天这么聊,聊了这么一年多,坚持了一年多,大家也坚持听了一年多,希望大家有机会把它转发给朋友们。既然我们是做公益就做到底,让更多的人受益,接近老子的《道德经》,接近“道”,接近国学,我们一点儿点儿去做。
第七十一章老子讲了一些用兵的思想,老子用兵的思想格局非常高,不是在将领的角度上去谈用兵,而是在国家领导、君主的角度来谈用兵,所以角度跟一般讲兵法不一样。
这章最后一句话,“故抗兵相若,则哀者胜矣。”在甲本里边写的是“故称兵相若,则哀者胜矣。”对称的“称”,在帛书乙本里边就改成了“抗兵相若,则哀者胜矣”,其他的通行本写的都是“抗兵”。什么意思?对称的“称”也是对抗、两者相对的意思;“抗”也是两者对抗,当两军相对抗的时候,“相若”是兵力差不多相当的时候。两军对阵兵力差不多相当了,谁会打赢呢?“哀者胜矣”,这句话后来变成个成语叫哀兵必胜,为什么哀者就一定胜呢?“哀”是指有怜悯的、有慈悲心的,这种人会胜。
可是大家奇怪了,两军打仗的时候,一方面勇敢往前,另一边怜悯,死这么多人,我不打了吧,居然想不打就能打赢吗?这句话历代有不同的解释,一般解释说,两军对阵如果兵力相当的时候,如果将领爱惜士兵,觉得爱惜士兵了不得,你们别受伤,将领如果这样的话,这个部队能打赢,因为他是正义之师。我的解释,这角度还不是说将领的,因为老子《道德经》整个讲战争的篇章全是给国君看的,所以这角度是国君的,两军相交的时候,如果兵力相当,谁会打赢呢?这边这个国家的国君有慈悲心的、爱惜民众的才会赢,大家会提出问题了,这有关系吗?两军打仗跟你国君慈不慈悲、爱不爱惜百姓有什么关系?
这里边道理深了,我们从《孙子兵法》开讲,实际我认为《孙子兵法》是接着老子《道德经》的军事思想往下讲的,大家说这都能连上?实际当时很多思想是连在一起的,我们现在捎带聊一下《孙子兵法》。《孙子兵法》的第一篇讲的始计篇,很多人把“计”理解成计谋,这是不对的。《孙子兵法》里的“计”并不是计谋,是计算、计量、考量的意思。始计篇上来讲的要开始“计”,计什么?孙子上来就讲“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是国家的大事,他开始站在国家的角度,“故经之以五事”,所以你要考量它五件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校”就是来平衡、衡量,“计”是计量它,你要通过计算来找到真实的情况。哪些真实情况呢?后边是最重要的话,“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这是《孙子兵法》著名的道、天、地、将、法五个标准,你就用这五个标准来衡量两支部队,你一个指标一个指标的计算,看哪个部队强,你计算完了以后谁能胜谁能败就知道了,你可能未必去打这仗,通过战前的计算来判断最终胜负结果如何。
孙子讲得很有意思,第一个指标,“道”。“道者,令民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这话特别重要,这是“道”,上边要看两个国家哪边有“道”,哪边符合天道,就是你哪边的领导者、国君跟“道”接近,领导者按照“道”做事以后,这老百姓“于上”,“上”和“民”的用法跟老子《道德经》都是一样的,老子《道德经》里经常说上如何,民如何,这里是“令民于上同意也”,就是老百姓和你上边儿一个思想,也就是说如果领导者按照“道”做事,老百姓想的和你想的一样,所以老百姓可以为这个国家赴汤蹈火,与国家同生死。为什么老百姓愿意团结在您周围、与您同生死?国家有难,为什么大家都要冲上去打去?因为领导者有“道”。领导者有的“道”到底是什么?“道”在《孙子兵法》里没有多讲,人家就说有了“道”以后老百姓与上边领导者是一心一意的,这“道”在《道德经》里边讲了,《道德经》通篇讲的是领导者放下自己的利益,一心一意、全心全意为老百姓谋福利、为人民服务,结果老百姓觉得你是为我们大家的,真是好领导,所以大家团结在你周围,一旦国家有难,老百姓立刻为国家出生入死,“于上同意”,所以《孙子兵法》开篇一开始上来就讲要衡量两个国家的领导,第一个指标,两个国家领导者谁有“道”,谁关爱老百姓,谁能放下自己的利益为老百姓谋福利,如果你这么做的话,你就是有“道”,老百姓就跟你在一起,你这边第一个指标你赢了。
第二个指标,“天”。“天”是阴阳、寒暑这些天地变化,比如说你不懂天地变化,两边衡量起来,你不懂,你这边儿穿着单衣服,到大雪地里作战去了,士兵冻得都生病了,你还怎么打啊?当年拿坡仑就这么打败过,根本没法打,希特勒进攻苏联的时候,也是在那种严寒的天气里,德国士兵冻死了很多,这就是没有掌握好天时的变化。
第三个指标,“地”。“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这地势有的时候你要走进死地里边儿,那没法打了,有时候这个道路很远,你这消息早被人知道,人做好防御了,您的突袭就做不了,所以这“地”也要计较,两边衡量一下,看你有没有地利,叫天时与地利,这是后世我们讲天时、地利。
第四个指标,“将”。你的将领是不是“智、信、仁、勇、严也”,有没有这种智慧?有没有这个信义让士兵追随你?仁爱、勇敢、严也等等,在《孙子兵法》里边就已经把国家领导者和将领已经拉开了层次了,前边儿有道、天、地、将、法,你看道是第一,第四才是将。
第五个指标,“法”。法是你操作的制度运行如何。所以孙子在接下来讲说“主孰有道?”你两边部队你先计算,先衡量一下、估量一下,“主”是国家君主,谁有“道”,谁爱老百姓,爱老百姓那边儿有“道”,老百姓跟他一条心,能打仗,“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然后才是“兵众孰强?”士卒哪边操练得好?赏罚哪边分明?“吾以此知胜负矣”。孙子说还没打仗,你把这些指标拿来考量一下,两边从国君到下边士兵,考量一遍以后,哪边能打赢你就已经知道了,就知道胜负了,所以《孙子兵法》里边他把国君的境界放到第一,这叫“道”,这就是《道德经》里边讲的。
老子在这儿讲的一个道理,所以“抗兵相若”,两边部队要开始打仗了,部队兵力相当,谁能赢呢?首先最根本的老子讲的是国君,国君是不是关爱老百姓、是不是怜惜百姓?如果你能做到了,你就是有“道”的,就是老子《道德经》的“道”,你有“道”老百姓就愿意跟你同生死,这是战争的首要条件,国君如果做到这种情况了,也就是说国君保存了一颗慈悲之心、仁爱之心的话,这个部队就会打赢的。
所以老子这一句话实际是《孙子兵法》的一个开端,老子和孙子实际思想是有相连通的地方的,老子讲的是国君之道,是“道”;孙子讲的是战争之道,战争里边的第一衡量标准,“计”大家一定要了解,《孙子兵法》上来就讲的这个“计”,并不是计谋的“计”,而是计算、衡量、评估的“计”。第一条“计”的就是国君是不是有“道”,所以您看着老子《道德经》这句话简单,但是历代也都给放到将领身上去了,实际上老子指的是国君,因为整个《道德经》老子都是从国君的角度来讲的,包括军事都是从国君的角度来看这个军事的。
有的朋友会问了,罗博士,您这儿又讲国君的事了,我们老百姓知道这东西有用吗?是有用的,因为我们自己就是我们自己的国君,我们的心,中医所讲的心是“心为君主之官”,你的心就是你的国君,你的身体怎么去统领它、怎么让自己在人生中一步步走向佳境,这很关键,按照老子《道德经》和《孙子兵法》的看法,关爱和仁慈最重要,所以我真的认为,在我们人生所有的教育中,大家记住仁爱的教育是排第一的,你一定要培养孩子的仁爱之心,甚至其他教育如果没有,就剩一项的话,我觉得也是仁爱的教育,是一定要留下的。
那天我在小区里边,看一老爷子带着自己小孙子,逮一只青蛙,然后拿青蛙往地上在摔,他可能想活捉青蛙或者怎么,青蛙就跑,老头追上去就往地上摔,这青蛙很可怜,翻过身来想跑,他又上去抓住,又在拍,因为抓不住,用脚踩住,拿过来抓青蛙两个腿儿往地上摔。因为小区里有池塘很优美,我当时就特别好奇,我觉得这个老爷子在培养孙子什么思想?这样的小孙子他就会没有仁爱之心。这是多么好的培养仁爱之心的场景,告诉他青蛙吃蚊子,所以晚上蚊子不咬你了,青蛙是好东西,我们保护青蛙,多好啊。可是他往地上啪啪摔,我看着心里边一揪一揪的,我估计这老人可能想吃青蛙腿的肉,回去给大孙子烤,小区里边正好环境好,有青蛙了,可是你忘记了培养孩子的仁爱之心,像这样的事我见过很多,我觉得这是非常遗憾的。
我们如果能培养孩子的一颗仁爱之心,这孩子将来一定会与周围的人协调相处,他的情商会比较高,这样的孩子人生就会圆融很多。如果缺乏仁爱之心,到处攻击,你攻击别人,别人也攻击你,最终受伤的是自己,因为你攻击别人,人家受一次攻击人家还你一次,你攻击五个人,五个人回你,你身上就五次受伤,别人只是一次而已,所以最终受伤的是你自己。我只是举这个例子。
在单位、公司里边,企业文化最核心的也是仁爱之心。苏州德胜洋楼说爱是管理到了最高阶段不可缺少的东西,整个企业要培养爱心,仁爱之心,如果企业里边员工都互相有仁爱之心,对顾客有仁爱之心,这个企业能办不好吗?所以仁爱之心是我们每个人身体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