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如果您刚点进来,我建议您先用1分钟思考一下这个问题:法律如果太严苛会有什么后果?我不是学法律的,看待问题自然不会有法律的思维,而是从经济效益的思维入手。也许这会是一种另类解读。
1.鸳鸯楼血案:杀一人是死,杀一百人也是死
熟悉水浒的朋友都知道水浒传有堪称经典的“武十回”,讲的是武松从打虎英雄到落草为寇的经历,而鸳鸯楼血案让武松彻底坚定了落草的决心。武松被张都监和蒋门神陷害,逃脱了追捕之后就到鸳鸯楼复仇。他不仅杀害了两个仇人,还把一家老小连带丫鬟十五口人一锅端。原文有一个片段:武松道:“一不做,二不休!杀了一百个也只一死!”提了刀,下楼来。血溅鸳鸯楼的例子包含的逻辑很简单,那就是武松杀一个人要偿命,杀一百人也不过自己一死。多杀一个人,自己的边际犯罪成本为0。
2.法律定罪太重会让事情变得更糟
如果法律定罪太重,那么罪犯就会过早进入“杀一人是死,杀一百人也是死”的阶段,人性邪恶的一面会彻底暴露出来。我父亲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偷窃的人就应该判死刑,这样就天下无贼。”我的答案是:“弊大于利。偷窃判死刑可能会让90%的盗贼金盆洗手,但是剩下的10%的盗贼偷窃了,知道自己被抓住的话就要判死刑,所以他们可能会附带强暴、杀人等更加恶劣的行为,反正终究难逃一死。相对来讲,发生100起偷盗事件,可比发生10件杀人案好得多。抑制偷盗行为的办法还有很多,但阻止小偷偷窃之后进行加害的恐怕就只有法律的梯度量刑。”
3.刑罚是犯罪的价格
实际上,刑罚是一个人犯罪的成本,或者可以理解成为犯罪行为的定价。小偷不偷穷人,专挑富人下手,其逻辑就是要让偷窃的期望收益远大于偷盗的成本,并不是小偷善良,同情穷人。强暴专挑年轻漂亮的女性下手,绑架挑富人,也是这个道理。上述的逻辑,实际上是大陆法系相比英美法系的一大缺陷——灵活性不足,缺乏梯度定价原则。虽然中国对于同一种犯罪行为,暂时很难实现英美法系的梯度定价,但是对于不同的犯罪行为,却很容易实现。遗憾的是,在现代社会,量刑的最大尺度就是死刑,犯罪成本是有上限的。所以对于并非蓄意,一时冲动,受人挑衅等犯罪行为,基本不判死刑,绝对区别于蓄意犯罪。法律要做的就是不要让偶然的小概率事件酿成更大的惨剧。
4.从概率论的角度看刑罚的原则
定罪尺度=犯罪的收益/该罪行被逮捕的概率
这是我个人认为刑罚定罪所应该遵循的原则,实际上是概率论的原理。因为把公式变形,就是
定罪尺度*该罪行被逮捕的概率=犯罪的收益
等式左边实际上就是犯罪的期望成本,当期望成本等于或略大于犯罪的收益时,个人认为这时候的定罪尺度效果最佳。
现在想起来,古代的株连九族,虽然惨无人道,但也有其道理。它把犯罪的最高成本提高了很多倍,这也是古代在信息成本极高的情况下的对策。因为信息成本高就意味着公式中被逮捕的概率低。从理性的角度看,古代封建社会在治安刑罚方面的严酷设计,反而是对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当然,凡事有个度量,秦朝就是因为严酷过度,才有了陈胜的“今亡亦死,举大义亦死,死国可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