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出自《孟子》和赵歧的《十三经疏》。看到这句话总能下意识的想起家中长辈们灼灼的眼神,如果再配合着恨铁不成钢的语气和上下晃动的手指,那就更加形象而有杀伤力了。除了这句耳熟能详的劝人生孩子的话,很少有人想过不孝有三其他两个是什么。
“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十三经疏》
除了常说的不娶无后,其他两条分别是:家贫亲老、不为禄仕和阿意曲从、陷亲不义。家贫亲老这条翻译过来就是家里上有老下有小,穷的揭不开锅,你却不去当官拿俸禄来养活老人。古人说学而优则仕,中国古代以从政效国作为成功的标准。现在这条已经不再准确,如果当了公务员,你养老还是老养你还真的说不好。今天着重聊聊第二条,谓之阿意曲从。
阿意曲从,陷亲不义,白话就是对父母一味的顺从,看到过错而不加以劝说。如果这是一大不孝,那么很多所谓孝子都需要重新审视自己了。中国传统向来是把孝和顺合在一起,顺从似乎成为了孝道的一个核心标准。古来棒下出孝子,打落门牙和血吞。对于家长的训斥,似乎并不提倡有任何的反驳,家长天然被赋予了真理的话语权。但我们追到儒家思想和礼数的根源,我们惊奇的发现老祖宗恰恰不是这样想的。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暂且不论随着孩子的成长阅历会超过父母,就是在孩子还年幼的时候,我们又怎能妄下定论家长就永远是对的呢?很多孩子都会对大人问出一些奇怪的问题,在无法回答的时候,多数家长都会随便扔出一个答案,并告诉孩子世界就是这样的。棒打着孩子们的远不止实际上的棍棒,也包含着用自己意志强加于孩子的“棍棒”。以我来看,如果家长滥用这两种棍棒,养出了叛逆的不孝子还是轻的,重的估计就直接把孩子从精神上打残疾了。
现在有多少人能意识到,在真理面前并没有父子。如果父母做错了事情,对于孩子的批评就应该坦然接受。阿意曲从,陷亲不义,尤其强调的是陷亲不义。子女作为父母最紧密的亲人,有着劝诫父母的义务。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古人提倡的是一种在道义上的平等,父母固然需要教育指正孩子,孩子也需要监督指正父母。这种平等的关系不仅不会泯灭孝道,反而能够给予其更加坚实的土壤。
大多数家长之所以不允许孩子冒犯自己的权威,说到底还是面子放不下。当在道理上无处藏身之时,也许维系面子的唯一方法就剩下一句:我是你老子。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自己培养的孩子有着更加健全的价值观,这不是你为人父母的成功和骄傲吗,何必气急败坏的大摆家长的架子。随着孩子的成长,很多固有的观念和关系都需要加以调整,更加尊重子女的意见绝对会让心走的更近,很多时候放下所谓的架子,才能真正获得亲情。
在这一条大不孝中,不仅可以看到唯唯诺诺缺乏原则的子女,也能看到蛮横强势固步自封的家长。佛洛依德学派强调所有心理成因大多都可以追溯到童年时代,每个人的性格和思维大多都脱胎于父母。从另一种角度来说,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就是父母自身价值观的传承。如果孩子的人生选择出现了大的偏差,往往跟父母脱不了干系。抱怨孩子的人很多,反思自己的很少,不得不说是一种讽刺。
孝道并不提倡子女盲目的顺从家长,理性的沟通应该从来都是尽孝题中应有之义。盲目的大摆家长架子只能暴露你心中的恐慌,而面对家长只知道顺从也显示着懦弱与缺乏原则。我们自然要回避父子反目般的争执,但放下面子诚恳的接受对方的意见无疑是一种更大的爱与包容。家从来都是最能包容和保护我们的地方,如果在这最后的净土都难以做到彼此真诚,我们又怎能抵挡外面复杂的世界呢?
突然想起一句不久前看到的台词,以此做结吧: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