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米虫
年龄渐长,经常感觉爹不疼娘不爱。
高中时候,我爸接我放学,都是喊全名。明明初中时候还喊我“妞妞”。
我一度为此郁闷好久,觉得我爸不爱我了,但我不敢说,迫于我爸的威严。
大学毕业,开始工作,这种感觉尤其强烈。
大学毕业后的第一年,我和我爸爆发了人生中第一次大吵。
就因为十一放假没回家。我爸在视频那头,不停摇头,大声说:不行,赶紧买票回家。
同年六月,我已回家一趟,说过:十月可能不回家了。
我觉得我爸简直不可理喻。
那会儿,我刚毕业,还未入行,兵荒马乱。明明渴望的父母的安慰,却事与愿违,逼的压力巨大的我痛哭一场。
这样的事情一件又一件,越来越多,我觉得我和父母的距离越来越远。
渐渐地,我们都不了解彼此,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01|认知的差异
网络上有句话,一直很火:我们一直在等父母说声“对不起”,而父母一直在等我们说“谢谢”。
角度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导致认知差异。
比如:我们这届90后,包括我在内,已经很难认同“一个巴掌拍不响”这句话了,但父母还觉得这是个真理。
我有个好朋友,小Z,上学时候名副其实学霸一枚,而且是又白又美那种。因为这句话被逼的差点崩溃。
她的班主任说:一带一,可以帮扶调皮捣蛋的学生。于是,乖乖女小Z成为了第一人选。
但她的同桌并没有因此上进,还常常捉弄她。
丢她的书,让她在被提问时出丑;
拿她的笔,看她写作业时焦头烂额地寻找;
言语嘲笑她,看她气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午休时,故意把桌子板凳弄出很大的声响,看她吓的惊慌失措。
她跟父母说:想找老师调换座位。
父母说:一个巴掌拍不响,你想想自己的原因,你同学怎么就对你这样?你要学会跟同学相处。
在父母看来,你乖巧没用,一个巴掌拍不响,同学针对你,就是你自身有问题。
这种认知让孩子曾受到多大的伤害?有问题的是施暴者,不是被压迫的我们。
一个巴掌拍不响?打自己脸试试,看看响不响。
02|X硬的父母
“中国式父母”的特色就是“硬”。
第一大父母特色:强硬的父母心态。
网络上随便一搜,都有很多人提到被父母偷看日记这回事,甚至有的父母偷看了日记还跟亲戚当笑话讲。
我们跟父母争论,父母哪怕嘴上道歉,心里也在狡辩:小屁孩,你能有什么隐私。
第二大父母特色:冷硬的打击式教育。
前段时间,《少年说》很火,有个创意环节是“未成年的主张”。有一对母女的对话备受关注。
她说,妈妈总是拿自己跟女闺蜜对比,而这个学霸女闺蜜,四项全能:全班第一,全年级第一,全校第一,全联盟第一。她哭着朝妈妈喊:为什么要这么打击我的努力?
她妈妈说:我知道我一直在不断地打击你,因为我认为在你的性格里,你要不打击,你可能就有点飘。
第三大父母特色:生硬的话语。
我有个高中同学,高考稳定发挥,读了国内Top10以内的大学。
“你天天在家闷着不出门,你这种心态,上了大学跟人也相处不来。”
“你知不知道我们为你付出了多少,你要再努努力,你不也读清华北大了吗。”
……
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父母明明很欢喜,但他们一直别扭着不愿承认:其实,孩子真的很棒!
03|屏蔽的沟通
认知的差异,越来越生硬的关系,都是因为我们和父母之间无法好好沟通。
他们“硬”,我们“逃”。
朋友圈选择屏蔽。出门在外的例行电话:报喜不报忧。离家近的也盘算着“什么时候搬出去住”。
前段,腾讯发布过的《朋友圈年度亲情白皮书》显示,52%年轻人的朋友圈屏蔽了父母。
《我家那闺女》中,吴昕是朋友圈屏蔽父母的典型。
吴昕妈妈催婚的同时,还不忘提到朋友圈的问题。
韩雪和维嘉一起帮着打趣。
后来吴昕同意让妈妈看朋友圈。妈妈立马很高兴,虽然嘴上说着无所谓,手上却诚实,一把捞过手机,看的很开心。
父母想了解的也许不是你的隐私,只是你的生活状态。
他们也只是想要更亲近你一点。毕竟,他们很“被动”,而我们是主动逃离的一方。
为了“逃离”父母,我们常常拒绝跟父母沟通。但如果我们不打开一扇窗户,不向父母袒露自己,沟通根本无从谈起。
04|隐藏的爱和被爱
对于父母来说,很残酷,我们不是他们记忆里那个未成年的孩子了。可他们不了解孩子的近况,还在用我们少年时的方式来关心我们。
就像文章开头我的经历,跟父母大吵一架后的我。十一后,我爸从小城起步,一路北上,到北京看我。
我妈说:吵完架,我们总觉得不放心,你爸怕你碰见什么事,觉得你突然发脾气,跟之前不一样呢,该不是被骗传销了,担心的没睡着觉,亲眼看看才放心。
我和我爸拍了那几年时间里,唯一一张合照,在我单位门口。
我同学小Z,后来跟父母痛哭流涕地说过当时的痛苦。
她妈妈边听边哭:以为当初只是孩子之间玩闹,想让孩子自己处理好和同学的关系。没想到给孩子造成了那么大痛苦。
小Z抱着她妈妈一起哭,从此释怀许多。
我们不主动说,父母不知道我们在跟什么样的人相处,不知道我们想要的,看重的是什么。
就像《请回答1988》里的罗美兰女士,难过地跟儿子说:
妈妈什么都想知道。
我们总是低估父母的爱。
请下次,跟父母有冲突时,记得好好谈谈。当父母知道我们有能力让生活更好的时候,他们也许会觉得:孩子长大了,该放手了。
--[END]--
*作者简介:小米虫,985理工女,职场、人生一路打怪升级,感性理性兼备的写作者。关注于生活感悟,不限于职场、个人成长、社会热点等。个人公众号:特立独行的小世界(ID :xmichongshiwo)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