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是作者陶弘景写给谢征的一封信。教材预习中有这样的提示:默读课文,展开联想和想象,体会作者发现的美和寄寓的情。课后思考探究第二题:文章结尾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想一想,其中有什么言外之意?由此提醒读者,这封回复谢征的信,不仅仅是给好朋友介绍山川异域的美,在这些优美的景致中,一定寄寓着作者的情;在这些凝炼整饬的文字中,一定蕴涵着作者的意。
课文不足70字,却构思巧妙,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以“美”点明全文中心,以“美”贯穿全文。中间部分具体描绘山川之美,最后以“实是欲界之仙都”感叹总结前文,并复以名人佐证山川之美之说。
写景部分语言凝炼,言简意赅,尺幅千里。巍峨的山峰,直插云霄。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绿树翠竹,四季都有。晨雾消散之时,猿鸟啼鸣;夕阳西下,鱼儿竞相跃出水面。面对如此秀美的山川景色,作者不由发出赞叹,这实在是人间仙境!课文预习中说:面对风景,只有拥有发现美的眼睛和感受美的心情,才能领会到其中的美。是的,作者不但有发现美的眼睛和感受美的心情,也能领会其中的美。我想说的是,只有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才能发现山川的美,才能被山川之美所吸引所陶醉,才能体会到欣赏山川之美的乐趣,因此,从对这些秀美景色的生动描绘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山川之美的热爱和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
文章最后一句说,自从南朝谢灵运以来,再也没有人能欣赏到这奇妙的景观了。运用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这个名人能欣赏到这奇妙的美景,证实作者所见所描绘的奇山异水是多么的奇妙,但这仅仅是表面意思,如果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我们就不难体会这句话的言外之意。
文章写于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政局动荡,社会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在自然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作者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而隐居山林,与好友们书信往来,描山画水,乐游其中。
陶弘景在回复谢灵运的信中,描摹了奇异的山水美景后,感叹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没有能欣赏到这奇异美景的人,言外之意是说,自己是和谢灵运一样能够欣赏这奇妙的景致的人,是和谢灵运一样能领略到大自然奇山异水的美的人。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不难体会到作者这样写的深刻意蕴:表达作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也透漏出作者归隐山林的高洁志趣。
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是为了抒情,抒情必依附于具体的景,正所谓景中含情,情由景生,情景交融。因此写景散文或景物描写的语句,都饱含作者的情,寄寓作者的深意,应让学生仔细揣摩,细细品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