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八十回《红楼梦》来看,曹雪芹要写的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悲剧,而不肯给读者一点希望和念想,不肯写一个家道中兴的结局。
曹雪芹要写的是一个钟鸣鼎食之家从兴盛到衰败的历程,而且这种衰败是无法挽回的,是无法复兴的。他决不会写"兰桂齐芳""家道复苏"的结局,也不可能安排甄宝玉改变性情、走上仕途、振兴家业。
贾府中的年轻人,宝玉也好,贾兰也好,或者后来的贾桂也好,曹雪芹都不会写他们通过科举仕途振兴家业了。你可能会疑惑,曹雪芹在情节安排上为什么要这么决绝?特别是在贾兰的结局安排上。
我们都知道贾兰算是贾府中优秀的读书人了,他虽然不如贾宝玉那么有聪俊灵秀,但他在母亲李纨的教导下非常上进好学,并且他与贾宝玉不同,他是要积极地走科举仕途这条路的,因此他也深得贾政的喜欢。

我们从第五回李纨的判词和曲子中知道贾兰的命运结局。那就是在科举考试高中之后,不久就命丧黄泉了。
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
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做笑谈。
高鹗所续写的后四十回中,关于李纨、贾兰母子的命运只对应了前两句。贾兰科举考试高中,让李纨心里很高兴,因此也得到了其他人对李纨的嫉妒。
但是后两句,却暗示了一个非常残忍的结局。"冰水"出自唐代诗人寒山的诗《无题》:"欲识生死誓,是将冰水比。"他用冰和水的关系来比喻生与死的关系。第三句判词是在说在贾兰科举高中之后,面临了生死的问题。问题是,究竟是谁面临生死的问题?是李纨还是贾兰?
假如是李纨在贾兰科举求取功名之后死掉的话,那么她算得是"金陵十二钗"中最幸运的一个了,虽然有青年守寡,但是寄予厚望的儿子终有成就,并且自己也凤冠霞帔,死了又有得意儿孙送终,她也该瞑目了。但如果这样的话李纨的命运就是完满的,她就不会被录入薄命司的"金陵十二钗"中了。这样悲剧的效果也大打折扣了。
作者曹雪芹在描写人物时常常对比着来写,宝钗和黛玉,李纨和王熙凤就是两组对比,人物命运的结局也形成对照。结局虽然都是同归"薄命司",但各有各的悲剧,凤姐的命运是"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她应该是被丈夫休掉,羞愤交加而死去。那么作者定不会令李纨重复此结局,而是安排她像宝钗一样,她的悲剧是面对活着的苦难。白发人送黑发人,贾兰科举求取功名之后不久就一命呜呼了,原先那些嫉妒李纨好命的人拍手叫好。所以作者说李纨不过白白地叫他人嫉妒一场,又白白地成为他人的笑谈。
你是否有这样的疑惑,曹雪芹为什么如此残忍地安排贾兰的结局?为什么不给读者留下一点念想和希望?为什么不让贾府新一代的年轻人走科举仕途、重振家业的路呢?
其实我们可以从文本中找到答案。其实,曹雪芹已经在前八十回中已经安排了一个通过科举仕途重振家业的故事,通过这个读书人一生的轨迹向读者完整地展现了这究竟是怎样一条路。这个读书人是谁呢?就是贾雨村啊。
那我们就来看看贾雨村究竟走了怎样的一条路。
先来看贾雨村的出身,湖州人氏,原本也是诗书仕宦之家(和贾府一样),他生于末世(和宝玉、贾兰差不多,或者比宝玉、贾兰还要更末世一些),父母祖宗根基已尽(贾府根基虽然没有尽,但内囊也尽上来,只留一个空架子),人口衰丧(这恐怕也是贾府被抄家之后要面临的吧)。只剩他一身一口,留在家乡无益,因进京求取功名,再整基业。
贾雨村科举仕途之路从此开始,但他走的并不顺,不是他才学不够,而是他要面临一个最大的难题——贫困。别说进京赶考了,连路费都没有,流落到苏州阊门十里街(势利)仁清巷(人情)葫芦庙(糊涂)中,以卖字作文为生,估计糊口都难,更别说攒路费进京了。

好在贾雨村有才学、有见识、有抱负,而且相貌堂堂,超凡脱俗,即使衣衫褴褛也挡不住他的气质与才华。虽然穷酸落魄,但他并不因此自卑,而是非常自信,而且还很爱交朋友,竟然与本地数一数二的望族甄士隐交上了朋友,经常去与甄老爷交谈一番。
那日甄家丫鬟在窗外咳嗽了一声,贾雨村便起身往窗外看,原来是一个丫鬟在摘花,生得仪容不俗,眉目清秀,虽无十分姿色,亦有动人之处。贾雨村不觉看呆了,那丫鬟猛抬头看见了贾雨村,看他相貌堂堂,魁梧雄壮,却又这样褴褛,想来必定是那个叫贾雨村的,我家没有这样贫窘的亲戚。这样想着不免又回头两次。
贾雨村没想到贫困之时竟也有女子怜顾,心中大为感动,想这女子眼光真好,是个巨眼英雄,风尘中知己也。中秋佳节时还对这女子念念不忘,作诗感怀。
贾雨村在《红楼梦》中给人以大奸大恶的形象,但是他并非一出场就是大反派,而是一个优秀的读书人形象,有才学,有抱负,重感情。
写过对月感怀时之后,还不过瘾,又对天长叹,高吟一联:
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他现在虽然穷酸落魄,但他自信自己是有价值的,他以钗、玉自比,终有一日他会一鸣惊人、一飞冲天,他缺少的只是一个时机,时机到了,他必然可以成功,可见他抱负不浅。
他高吟对联让甄士隐听到,引来甄士隐的大加赞叹。甄士隐请他过去饮酒小聚,趁着酒兴,贾雨村又做一首诗: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这首诗就更可以看出贾雨村的志向了,作为那个时候的读书人,他渴望通过科举改变地位,成为人上人,成为让众人捧的月,成为别人仰头看的主角。这也是那个时代读书人的共同理想吧,十年寒窗苦读,一旦高中,便从此为人上人了。贾雨村的志向,是那个时代读书人的普遍志向,贾雨村的局限也是那个时代的普遍局限。
甄士隐认为贾雨村并非久居人下之人,问他为什么不去参加科举考试,贾雨村道出了自己的苦衷,神京路远,非写字卖文可到也。话说到这份上,甄士隐也道出了自己的真心话:
我早就想要帮助你了,只是你未谈及你的难处,我也不敢唐突。今天话说到这份上,我虽然不才,但是"义利"两个字还是懂的。可喜的是明年刚好又该科举考试了,你应当快速进京,考场一战,这才不辜负你的才学,至于路费的事,我来为你处理,也不枉费你把我当做朋友。
说完就叫小童进去取来五十两银子和两件冬衣。(很显然这些钱、衣是甄士隐早就准备好了的)
大家看到没有,甄士隐是非常真诚地帮助贾雨村的,他在对贾雨村的无私赠予中没有包含任何施舍的意味,话语中,处处抬高贾雨村,而把自己的姿态放低。甄士隐是当地数一数二的望族,贾雨村不过是个落魄穷酸的书生,甄士隐能以这样的态度,实在是难能可贵了。我们再来看贾雨村接受了赠银是什么态度呢?
雨村收了银衣,不过略谢一语,并不介意,仍吃酒谈笑。
他并没有感激涕零,磕头不止啊,只不过略谢一语,仍吃酒谈笑。这说明了什么?首先贾雨村是高姿态的,他有股子傲气,认为自己缺少的只是路费,并不缺才学。他身上也有读书人的清高,虽然他很缺钱,但并不把钱放在嘴边,你赠我,我就接受,不必多言。并且他在内心认定自己是能成大事的,是值得资助的,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不用婆婆妈妈。最后也可以看出贾雨村是一个极有城府的人,从甄士隐赠送他银衣开始他已经在心里盘算着如何出发了,他与甄士隐吃酒到三更天,第二日五更他就进京走人了。但是他与甄士隐吃酒时你根本想不到他第二天一大早就要走人的。
贾雨村没有按照甄士隐建议,在黄道吉日出发,而是五更就走人了。这说明什么?可以看出贾雨村是一个非常果决的人,他要做什么事情,决不拖沓。第二也说明他不迷信,读书人不在黄道黑道,总以事理为要,在古代能够不迷信很难得。第三,我们也可以看出贾雨村对求取功名迫不及待的心情,一刻都等不了了。
接下来贾雨村的路会怎样呢?我们下一篇继续分享。
网友评论